洞箫赋
[作者] 王褒 ? [朝代] 两汉
原夫箫干之所生兮,于江南之丘墟。洞条畅而罕节兮,标敷纷以扶疏。徒观其旁山侧兮,则岖嵚岿崎,倚巇迤,诚可悲乎其不安也。弥望傥莽,联延旷荡,又足乐乎其敞闲也。托身躯于后土兮,经万载而不迁。吸至精之滋熙兮,禀苍色之润坚。感阴阳之变化兮,附性命乎皇天。翔风萧萧而径其末兮,回江流川而溉其山。扬素波而挥连珠兮,声礚礚而澍渊。
朝露清冷而陨其侧兮,玉液浸润而承其根。孤雌寡鹤,娱优乎其下兮,春禽群嬉,翱翔乎其颠。秋蜩不食,抱朴而长吟兮,玄猿悲啸,搜寻乎其间。处幽隐而奥庰兮,密漠泊以猭。惟详察其素体兮,宜清静而弗喧。幸得谥为洞箫兮,蒙圣主之渥恩。可谓惠而不费兮,因天性之自然。
于是般匠施巧,夔妃准法。带以象牙,其会合。锼镂里洒,绛唇错杂;邻菌缭纠,罗鳞捷猎;胶致理比,挹抐擫。于是乃使夫性昧之宕冥,生不睹天地之体势,闇于白黑之貌形;愤伊郁而酷,愍眸子之丧精;寡所舒其思虑兮,专发愤乎音声。
故吻吮值夫宫商兮,和纷离其匹溢。形旖旎以顺吹兮,瞋以纡郁。气旁迕以飞射兮,驰散涣以逫律。趣从容其勿述兮,骛合遝以诡谲。或浑沌而潺湲兮,猎若枚折;或漫衍而络绎兮,沛焉竞溢。惏栗密率,掩以绝灭,霵晔踕,跳然复出。
若乃徐听其曲度兮,廉察其赋歌。啾咇而将吟兮,行鍖銋以和罗。风鸿洞而不绝兮,优娆娆以婆娑。翩绵连以牢落兮,漂乍弃而为他。要复遮其蹊径兮,与讴谣乎相和。
故听其巨音,则周流汜滥,并包吐含,若慈父之畜子也。其妙声,则清静厌瘱,顺叙卑达,若孝子之事父也。科条譬类,诚应义理,澎濞慷慨,一何壮士,优柔温润,又似君子。
故其武声,则若雷霆輘輷,佚豫以沸。其仁声,则若颽风纷披,容与而施惠。或杂遝以聚敛兮,或拔摋以奋弃。悲怆怳以恻惐兮,时恬淡以绥肆。被淋洒其靡靡兮,时横溃以阳遂。哀悁悁之可怀兮,良醰醰而有味。
故贪饕者听之而廉隅兮,狼戾者闻之而不怼。刚毅 *** 反仁恩兮,啴唌逸豫戒其失。钟期、牙、旷怅然而愕兮,杞梁之妻不能为其气。师襄、严春不敢窜其巧兮,浸*、叔子远其类。嚚、顽、朱、均惕复惠兮,桀、跖、鬻、博儡以顿悴。吹参差而入道德兮,故永御而可贵。时奏狡弄,则彷徨翱翔,或留而不行,或行而不留。愺恅澜漫,亡耦失畴,薄索合沓,罔象相求。
故知音者乐而悲之,不知音者怪而伟之。故闻其悲声,则莫不怆然累欷,撇涕抆泪;其奏欢娱,则莫不惮漫衍凯,阿那腲腇者已。是以蟋蟀蠖,蚑行喘息;蝼蚁蝘蜒,蝇蝇栩栩。迁延徙迤,鱼瞰鸟睨,垂喙转,瞪瞢忘食,况感阴阳之和,而化风俗之伦哉!
乱曰:状若捷武,超腾逾曳,迅漂巧兮。又似流波,泡溲泛,趋巇道兮。哮呷唤,跻踬连绝,淈殄沌兮。搅搜捎,逍遥踊跃,若坏颓兮。优游流离,踌躇稽诣,亦足耽兮。颓唐遂往,长辞远逝,漂不还兮。赖蒙圣化,从容中道,乐不*兮。条畅洞达,中节操兮。终诗卒曲,尚余音兮。吟气遗响,联绵漂撇,生微风兮。连延络绎,变无穷兮。
标签: 音乐 辞赋精选 文言文 其他
《洞箫赋》赏析《洞箫赋》对后来马融《长笛赋》嵇康《琴赋》诸作均有一定的影响。马融在《长笛赋》序文中阐述其创作动机时说:“追慕王子渊枚乘、刘伯康、傅武仲等箫、琴、笙颂,唯笛独无,故聊复备数,作长笛赋。”由此可见其影响。谈到《洞箫赋》必然要提到枚乘,据《文选》记载枚乘应是最早写音乐赋的作者,但他的《笙赋》早已亡佚,所以无从考证。而他的《七发》第一部分就描写了音乐,结构上主要是从琴的取材、制器、乐声等方面来展开的王褒的《洞箫赋》基本上可以看做是对《七发》中相关的片断的扩充,但《七发》并不以音乐命名,而且音乐也只是其一部分,所以《洞箫赋》应是现存最早的、以音乐为题材的作品。
《洞箫赋》的结构布局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作者详细地叙述了箫的制作材料的产地情况,然后写工匠的精工细作与调试,接着写乐师高超的演奏,随后写音乐的效果及其作用。基本上通过“生材、制器、发声、声之妙、声之感、总赞”的顺序来写洞箫这件乐器,这也成为后来音乐赋的一个固定模式。汉代以前,横吹、竖吹的管乐器统称为笛或邃,所称箫者应该是排箫,所以《洞箫赋》之箫应为排箫。从赋中“吹参差而入道德兮,故永御而可贵。”中的“参差”也可知此处洞箫为排箫,因为古时洞箫又有别称“参差”。排箫即洞箫或箫,据《尔雅·释乐》郭璞注曰大箫“编二十三管”,小箫“十六管”。下面以《洞箫赋》的结构顺序来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一)生材“原夫箫干之所生兮,于江南之丘墟。”此句指出了箫竹的产地,即江南的土山坡上。《丹阳记》曰:“江宁县慈母山临江生箫管竹”,由此其产地也得到了印证。再接下文章用大段的文字来描写箫竹所处的环境:“徒观其旁山侧兮,则岖嵚岿崎,倚巇迤靡,诚可悲乎其不安也。弥望傥莽,联延旷汤,又足乐乎其敞闲也。托身躯于后土兮,经万载而不迁。吸至精之滋熙兮,禀苍色之润坚。感阴阳之变化兮,附性命乎皇天。翔风萧萧而径其末兮,回江流川而溉其山。扬素波而挥连珠兮,声礚礚而澍渊。朝露清冷而陨其侧兮,玉液浸润而承其根。孤雌寡鹤,娱优乎其下兮,春禽群嬉,翱翔乎其颠。秋蜩不食,抱朴而长吟兮,玄猿悲啸,搜寻乎其闲。处幽隐而奥庰兮,密漠泊以猭。惟详察其素体兮,宜清静而弗喧。”
此段写到了山、水、猿、禽,也只有这样的环境才会产出适合作箫的竹子,突出箫竹吸收天地之精华而成材的环境(二)制器“于是般匠施巧,夔妃准法,带以象牙,掍其会合;锼镂离洒,绛唇错杂,邻菌缭纠,罗鳞捷猎,胶致理比,挹抐擫鑈”此句主要描写了箫的制作,写到了巧匠鲁班制器,夔、妃来定律数,并镶嵌上象牙作为装饰,以及各种文饰,可见其制作的工序繁琐、细致,就其外形来说也会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三)发声此部分写到了盲者由于“寡所舒其思虑兮,专发愤乎音声”,所以才能做出“ 故吻吮值夫宫商兮,龢纷离其匹溢”的音乐,这也是古代之所以有很多盲人乐师的主要原因。在后面紧接着写到了吹奏者吹奏时的身体的动作(“形旖旎以顺吹兮”)以及面部的动作(“气旁迕以飞射兮”),这种面部脸颊和咽部“一鼓一缩”的技巧动作应该是古代的吹奏方法,在现在看来这种方法应该是不科学的。此部分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描写乐声的特点如“或浑沌而潺湲兮,猎若枚折”等。
(四)声之妙这一部分主要描写了乐声的美妙效果,“要复遮其蹊径兮,与讴谣乎相和”写到了人声与箫声的和谐相伴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以下几句“故听其巨音,则周流氾滥,并包吐含,若慈父之畜子也。其妙声则清静厌瘱,顺叙卑迏,若孝子之事父也。科条譬类,诚应义理,澎濞慷慨,一何壮士!优柔温润,又似君子。故其武声则若雷霆輘輷,佚豫以沸渭;其仁声则若颽风纷披,容与而施惠”分别描写其巨声、妙声、武声、仁声的特点,并运用通感的描写方法来阐述不同“乐声”的特点,写到“巨声”以“慈父之畜子”这样的形象来描述其人声和箫声和谐的特点,用“孝子之事父”来形象的表述“妙声”清和流畅的特点。“武声”则已“雷霆輘輷”的意象来表述。至于“仁声”的特点就以“颽风纷披,容与而施惠”即以和缓的南风吹拂万物的景象来表现。
(五)声之感这一部分主要描写听者的感受。“故贪饕者听之而廉隅兮,狼戾者闻之而不怼。刚毅强虣反仁恩兮,啴唌逸豫戒其失”写到不同的人听到这样的音乐后的反映,来说明此音乐的感化教化作用。“钟期、牙、旷怅然而愕兮,杞梁之妻不能为其气”的描写虽然有些夸张,但那也同样表现了音乐的美妙所达到的艺术感染力。“故知音者,乐而悲之;不知音者,怪而伟之。故闻其悲声,则莫不怆然累欷,撆涕抆泪;其奏欢娱,则莫不惮漫衍凯,阿那腲腇者已”则从“知音”和“不知音”者内心的感受及“悲”“欢”之音所造成的不同的情感冲击来描写不同的声音感受。再后来则通过描写“是以蟋蟀蚸蠖,蚑行喘息。蝼蚁蝘蜒,蝇蝇翊翊。迁延徙迤,鱼瞰鸟睨,垂喙蜿转,瞪瞢忘食”蟋蟀、蚸蠖、蝼蚁、蝘蜒等动物的表现从另外的角度写对乐声的不同感受和音乐引人入胜的效果(六)总赞这一部分写到了箫声音色丰富的特点,描写声音强、弱、高、低不同的效果,并运用比喻的后发来进行描绘。
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结合作者的生平来看,作者比较注重对儒家音乐思想的阐发,以儒家所推崇的君子仁人之德来比拟音声,展现了作者的儒家意识,这是对儒家音乐思想的发挥。从文章中读者时时能够感受到儒家文化对他的影响。
总的来说《洞箫赋》开音乐赋固定写作模式的先河,在他以后,其他赋家纷纷效仿,从而使这种模式的地位得以确立。从另一方面讲,《洞箫赋》的这种“取材、制器、发声……”的模式基本囊括了此乐器所能涉及的诸多方面,这与武帝确立的“大一统”的思想不无吻合之处,而从一下的细节方面,读者同样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一)取材方面:在描写这一部分时,作者强调了箫竹所处环境的险峻、凄寒,即“江南丘壑”、“岖嵚岿崎”,同时也写到了选材的要求,在文中则体现为“洞条畅而罕节兮”的描述,这些正与儒家推崇逆境造才、为才是用的思想相吻合。当然作者也没有忘记“圣主”的作用,从而体现了阶级观念。
(二)制器方面:要求做到“挹抐擫鑈”,即中制、符合礼制规格,这与礼乐制度的等级观念不无关系,而且从洞箫的外形来看,它也是非常符合礼制的。
(三)声音的描述方面:在描述不同的声音时,特别是描写巨声和妙声时,用“慈父畜子”和“孝子事父”的仁义道德表现来形象的展现其声音的特点。
(四)声音作用方面:这一部分集中的体现了儒家音乐思想中的所推崇的教化作用。“嚚、顽、朱、均惕复惠兮,桀、跖、鬻、博儡以顿顇”此句说顽固凶残的丹朱、商均、夏桀、盗跖、夏育、申博听了以后都受到震惊而醒悟过来,改变自己的恶性而陷入自我反省之中。“吹参差而入道德兮,故永御而可贵”则说吹奏洞箫就能把人引入感化之道,所以长久地使用它的作用就很可贵了。所以说此部分所体现的儒家音乐思想的教化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洞箫赋》还很好的体现了汉代“以悲为美”的社会审美趣向,“悲”据蔡仲德先生的论断来说汉代所说的悲应该是指“悲乐”,而不是说音乐感动人而使人产生撇泪流涕的表现。首先取材方面,通过“孤雌寡鹤”“秋蜩不食”“玄猿悲啸”这些物象以说明箫竹生长环境的悲,从而为箫的制作奠定了悲的基调。然后又提到了盲乐师的因为生下来就不见光明,心中郁结了很多忧愁悲愤,只有通过音乐来表现出来,所以才会有“寡所舒其思虑兮,专发愤乎音声”的表现。对于乐声的感受和作用,文中提到“故知音者,乐而悲之;不知音者,怪而伟之”,即认为只有那些体会到悲乐感情的人才能称之为“知音者”,说明作者以能欣赏悲乐为其音乐审美的标准,这也是汉代音乐审美的一大特色。
总之,《洞箫赋》为后来音乐赋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典范,在描写方面它运用多种手法,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画,其中既有高山流水,也有乐师尽情的表演,更有对于乐声的生动的描述,给读者以美的享受。音乐思想方面,此赋涉及很多儒家音乐思想的内容,这也是汉代“大一统”思想影响的表现,但是文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声音”的描写,所以使音乐固有的娱乐性凸现出来,这一点也是他的赋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文中也很好的体现了汉代“以悲为美”的审美趣向,从而更加全面的展现了汉代大文化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洞箫赋》作者王褒简介西汉时的王褒和他的作品对后世是有影响的。明代杨慎不仅在他编辑的《全蜀艺文志》里选有王褒的作品,还专门作了《王子渊祠》诗,诗云:“伟晔灵芝发秀翘,子渊擒藻谈天朝。汉皇不赏贤臣颂,只教宫人咏洞萧。”该诗用比喻的手法,赞誉了王褒的才华:文采秀发,擅长辞赋,谈耀一代;全诗对王褒表示惋惜,对汉主予以讽刺。另有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
王褒的其它作品○ 渡河北
○ 九怀
○ 王褒更多作品
“可笑”是什么意思?「礼乐崩溃」是怎么开始的?
一、区分:
1.以年代之分的主线:赵,卫之音,俗称靡靡之音也。其发展在战国时代,赵、卫二国。通俗的说就是现代的流行音乐。不过极美,属于古代典型贵族音乐这类。其余的从远古一直到近代中国的都是以正统音乐为主;现代中国发展的音乐就有西方元素的引入,这里的元素指的是思想,其具代表性的就是上海,最终发展至港台地区演变为现在的流行音乐;再一个就是当代中国上世纪80年代年以前的革命歌曲,直至今日的从革命歌曲到流行音乐的演变。
2.以地区之分为主线:京剧,越剧,闽剧,川剧,花灯,黄梅戏,二人传,信天游等等在中国各个省市都有自己的独特音乐,具体的可以详细查查。
3.乐器之分:相信你知道的乐器比我知道的还多还懂。就我来说,除了传统的那些乐器以外特别爱听的还有这几类,马头琴(还是马尾琴,蒙古的)、葫芦丝(傣族)、手鼓(新疆)等等名族乐器。
二、特点:多以地区之分差别最大(根本原因:经济发展)。各个年代的发展多受当时的政治局面(影响文化发展方向)、经济状况(影响休闲需求)以及皇帝爱好(以倾国之力影响格局)的影响颇多。
中 国 十 大 经 典 古 曲?
一、《高山流水》?
此曲最初刊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谱》。该书在解题中写道:“《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为二同曲,不分段落。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
二、《广陵散》?
又名《广陵止息》。现存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据该书编者称:此谱传自隋宫,历唐至宋,辗转流传于后。《广陵散》的题材源于古代的《聂政刺韩王曲》。该作品讲的是一个造剑工匠被韩王无辜杀害,他的儿子聂政为了报仇,以泥瓦匠身份混入韩宫,谋刺失败后,他逃入深山刻苦学琴,十年成绝技再度混入宫中,利用弹琴的机会刺死了韩王,实现了多年的愿望,自己也为此而壮烈牺牲。“广陵”的意思是流传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地区的琴曲,“散”即操、引、曲的意思。?
三、《平沙落雁》?
明代称本曲为《雁落平沙》。乐谱最早刊于《古音正宗》琴谱集。《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睛景。《天闻阁琴谱》中写道:”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种琴谱刊载此曲。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曲调流畅、动听之外,还因为它的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容易为听众理解。?
四、《梅花三弄》?
此曲系借物咏怀,借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节操高尚的人。乐曲前半阕奏出了清幽、舒畅的泛音曲调,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急促的后半阕,描写了梅花不屈的动态。前后两段在音色、曲调和节奏上然不同,有着鲜明的对比。同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梅花三弄》现存谱最初刊见于《神奇秘谱》(1425年版)。?
五、《十面埋伏》?
这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资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写过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听过有关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六、《夕阳萧鼓》?
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在演奏中运用了各种琵琶技法。在曲式上,用扩展、收缩、局部增减和高低音区的变换等手法展开全曲。此曲流传甚广,是琵琶古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乐谱最早于1875年的抄本。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此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它犹如一幅长卷画面,把丰姿多彩的情景联合在一起,通过动与静、远与近、情与景的结合,使整个乐曲富有层次,高潮突出,音乐所表达的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七、《渔樵问答》?
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30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有歌词。现存谱初见于明代。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出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渔樵悠然自得的神态。正如《琴学初津》中所述:“《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矣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八、《胡笳十八拍》?
本曲为根据同名古诗谱写的乐曲,歌词最早刊于南宋朱熹的《楚词后语》。有《大胡笳》和《小胡笳》两种传谱。“胡笳”原来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吹奏乐器,它音量宏大,用于军乐以壮声威。《胡笳十八拍》所反映的主题是著名的“文姬归汉”的故事:汉末战乱中,蔡琰(即蔡文姬)在匈奴流落达十二年之久。她虽身嫁左贤王为妻,然而十分思念故乡。当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舍不得离开两个孩子,还乡的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诗人李欣曾作诗如下:“蔡女者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向边草,汉使断肠叹归客。”诗人戎昱在《听杜山人弹胡笳》中,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矛盾最尖锐的场面:“南看汉月双眼明,却顾胡儿寸心死。”本曲成功地表达了这种复杂的心情,无疑是非常感人的。?
九、《汉宫秋月》?
此曲有两种较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为筝曲;另一为二胡曲,由刘天华先生所传。本曲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筝曲演奏运用了吟、滑、按等诸多技巧,风格纯朴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山东筝曲;二胡曲则速度缓慢,用弓细腻多变,旋律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音乐时断时续,加之各种复杂技法的运用,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具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
十、《阳春白雪》?
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阳春白雪”的故事,《宋玉答楚王问》上写道:当歌手唱《下里巴人》时,国中和者数万人。后又改唱《阳春白雪》,因为曲高和寡,只有几个人跟着唱和。现存琴谱中的《阳春白雪》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它经过历代名人的删改,音乐结构更集中、更严谨、更富有层次,音乐形象也更加鲜明,成为一首雅俗共赏的优秀传统乐曲。
为何周朝搞分封制存在近800年,而其他朝代搞分封几十年就大乱?
今天边肖带给你的《歪》意味着什么?。
《论语宪问》年,孔子说:
子曰:“晋文公不对,齐桓公对而不对。”
“欺骗”:欺诈和诡计;
晋文公和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五霸。为什么孔子对他们有不同的看法?尤其是重耳在之乱爆发后,被迫流亡19年,历尽艰辛回到晋国继承皇位。继位后,晋文公努力带领晋国走向强大,成为练土联盟中的诸侯首领。为什么这么尊贵的君主在孔子眼里评价很低?
其实理解这一点很简单,只要知道孔子说的“义”是什么意思,这就涉及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和“诸侯争霸”的背景了。
对嘲笑和正义和正义的一种解释
朱在《论语集注》中解释了这段话:
古点反了。晋文公,名叫重耳。齐桓公,他的名字是小白。愚蠢,欺骗。两人都是王公和领袖,而那些忙于与易弟争光的石舟也是如此。虽以武力装仁,心不正直,但桓公伐楚,勇于直言,自以为高明。大众在削减对楚的防御,而阴谋取胜则很尴尬。第二,像这样的事情有很多种,所以大师这样说是为了泄露他的秘密。
朱的注释给了我们一个大概的了解。原来,晋文公和齐桓公虽然都是诸侯首领,而且都打着“尊王抑夷”的旗号,虽然都很虚伪,动机也不纯。然而,在战争中,当齐桓公入侵楚国,它取得了合法的名称。这件事是关于齐桓公入侵楚国的。
然后伐楚。楚成王问:“你为什么要插手我们的土地?”管兑曰:“昨日拜见康公,令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有所求,可助周室。“我已经给了你先走的荣誉,东至大海,西至河流,南至穆棱,北至无棣。龚楚包茂不进,王绩不出。这是一项持续的责任。赵南正已经不在了,但他后来一直问我。”楚王曰:“不纳贡,若纳贡,我有罪。不敢分享!国王的存在不见了,你问他关于海滨的事。”——《史记齐太公世家》
当时,齐桓公列举了三个入侵楚国的理由:
齐国的始祖齐太公姜尚,被授予征收各诸侯国的权力,以辅助周王室。周朝“礼乐为帝所征服”,只有帝才有发动战争的权力。齐国就有这样的权力。
楚国没有按规定向皇室进贡;
周昭王侵楚时,死于汉水一带。
这就是朱所说的“桓公伐楚,仗义执言”,而之所以被视为“可笑”,是因为他在晋文公五年攻打曹国时,被拒绝向借款,于是只好绕道攻打曹国,然后攻打郭玮,占领后者。
在北上救楚的过程中,晋文公通过各种手段最终赢得了与楚国的战争。所以朱说他“谋胜而不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孔子说是“正而不骄”,是“骄而不立”。
欺与义、欺的深层原因诸侯与周王室的关系
但实际情况恐怕不像晋文公用阴谋诡计赢得战争那么简单。这里主要的原因涉及到两位诸侯和霸主对周王室的态度。在管仲的帮助下,齐桓公第一次奏出了“尊王与洋人嗡嗡”,为他赢得了后世诸多好评。
齐桓公的“义而不欺”:尊重亲属
在春秋时期,把夷狄送到左立是一种习俗。孔子的这句话自然是说,如果没有管仲和齐桓公,齐鲁大地早就被夷狄占领了。所以朱评论说,尊周室,熙攘夷狄,是天下正之理。
那么什么是积极的呢?无非是“衣服的礼物”,中国是什么?
唐代学者孔《论语宪问》年解释:中国因大礼而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春秋左传正义》年孔子说:孔子说:“易帝有君,不如夏亡;
所以这里的“义”其实是建立在“华夷观”的礼仪与正统之辩之上的。那为什么齐桓公是对的,晋文公是错的?简单地说,就是因为至少在表面上服从了周王室,遵循了礼乐制度,把周的儿子当作了官方的新月,没有打破礼制。
比如早年准备攻打宋国,但是“礼乐从天子而征服”,就拿着礼物,向周的儿子请求许可。“十四年春,诸侯伐宋,皆请学周。”周襄王时代,是诸侯争霸的时代。齐桓公的这一举动无疑赢得了周襄王的信任,于是他被任命为诸侯的首领。
周朝小的时候,只有齐、楚、秦、晋四国强大。金会之初,公亡,国乱。秦穆公不会与中国结盟。楚初,成王收荆,夷弟自买。只有齐国是中国联盟,桓公可以宣扬他的德行,所以诸侯宴是——《左传庄公十四年》。
当时,在魁蚶联盟,齐桓公被周襄王授予征服权力的武器和荣誉的肉,并正式成为方伯。
周襄王派宰孔给桓公文武弓、弓箭、道路,命无拜。桓想许下诺言,管仲说“不行”,于是俯首称臣,被赐——《史记齐太公世家》。
除了“尊王”,齐桓公还肩负着“抑夷”的使命。比如四十二年,夷狄攻打周王所在的都城,齐国以诸侯王的身份命令天下诸侯对他上心。
四十二年后,周朝被征服,周朝告急。齐国令诸侯自遣精兵保卫周朝《史记齐太公世家》。
难怪齐桓公攻打楚国的时候,会以“楚国不纳贡”的名义归罪于他。当孔子看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礼乐被诸侯所征服”的混乱局面时,自然会对齐桓公这个“尊王侵夷”的君王表示好感。所以他说自己“义而不可笑”,其实是因为齐桓公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礼乐制度。
晋文公的“谄而不义”:超越礼制
实际上,晋文公并不像孔子说的那么悲惨。比如晋国初期,扶持周王室。在元年,周襄王的弟弟与狗谋反,企图篡位。周襄王被迫逃到郑国,向所有的诸侯发出求救信号。当时,秦国和晋国都派军队去帮助他。这时,齐桓公已经去世了。
当时亲自率军迎击周襄王,杀了戴叔,护送周襄王回城。正因为如此,晋文公还得到了周襄王赏赐的土地,这应该说是晋文公的一个积极方面。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三月初三,金乃发兵至,包围文,与会师于周。四月,杀王。周襄王把杨凡的土地分给了河内,《史记齐太公世家》。
就是上面说的朱在取得伐楚大战的大胜后,登峰造极,在建图召开诸侯大会,建议周襄王亲自来。正是因为这个莫
将还,晋侯王召,以诸侯见之,而使王狩。仲尼说:“臣不能称君。”所以书上说“天王生于合阳。”不是真的,也很高尚。
可见,孔子认为晋文公之所以“歪”,是因为他破坏了礼制,召见天子为诸侯,是“礼崩乐坏”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晋文公在孔子眼里自然是“歪”的。只要知道这里的“义”主要是指“礼乐制度”和“君臣伦理”,就能理解孔子所说的了。通俗点说,可以简单表达为:齐桓公守规矩,晋文公不守规矩。
当代文化的概念 当代流行文化的概念
其实分封制不是周朝发明的,在周朝之前的夏朝和商朝就发明了,夏朝是由12个有血缘关系的氏族组成的部落联盟,这些部落联盟实际上就是后来的诸侯国,当这种模式存在并一直延续下去后,就形成了分封制,这是当时的条件下唯一切实可行的制度。
西周灭亡商朝,只不过是灭亡了以商纣王为首的商王室,那些臣服于商的部落或者诸侯国全部存在,西周初年,华夏大地及周边的诸侯国一共有上千个,也有史书上说有800个,不管多少个,西周立国之初只不过分封了71个诸侯国而已,其他的诸侯国,就算是西周不分封,他们也存在,包括夏朝和商朝遗留下来的诸侯国,只要没有被灭,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周朝能存在800年之久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分封制,而是因为周礼,周朝虽然是靠武力灭亡商纣王夺取的天下,但他治理天下的手段却是周礼,周礼是一整套的礼仪制度,并以此为作为是否归属华夏的唯一依据,这是一种文化属性,只有诸侯国承认了周礼,才是诸夏,否则就是蛮夷。
所以,当周朝衰弱时,会有春秋五霸这样强大的诸侯国来代替周天子维护天下的秩序,会有齐桓公和管仲喊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然后联合“诸夏”诸侯国一起攻打“蛮夷”诸侯国,维护周朝名义上的统治,而周礼就是把所有诸夏诸侯国联结在一起的文化属性。
每当有外来的蛮夷狄戎侵略华夏时,华夏的诸侯国合部会联合起来一致对外,所以蛮夷狄戎根本打不进华夏,所以华夏的主要矛盾其实是内部矛盾,外来威胁被华夏联合阻挡,只有内部才会引发周朝的衰弱和灭亡,从逻辑上看,周朝只能在内部灭亡,而不是外来威胁灭亡。
按照周朝灭亡商朝的逻辑,只要有一个强大的诸侯国灭亡周王室,同时有能力面对其他诸侯国的干涉,理论上就能灭亡周朝,但是,周灭商的事件,在整个春秋战国近800年的时间中,只有战国时期的秦国有这个条件,其他任何时候都没有任何一个诸侯国有这个能力。
这怎么理解?因为周朝时期,即使周王室很衰弱了,但是仍然没有哪个诸侯国强大得能让其他所有诸侯国都臣服,如果一个一个地比,春秋时期的齐国、晋国、楚国都很强大,但是这三国想灭亡周王室,就会面临其他所有诸侯国的联合抵制,比如说楚国要灭亡周王室,齐国和晋国会联合几十上百个诸侯国一起围殴楚国,到时候灭亡不是周王室,而是楚国了。
这也是楚庄王有能力问定鼎中原,但是却不敢灭亡周王室的原因,他敢灭亡周王室,接下来楚国也会被灭亡,所以楚庄王放弃灭亡周朝,他的头脑是清晰的,做法是正确的,而维系这一切的,就是周礼,尽管礼乐崩坏,但天下共主的观念深入所有诸侯国,同时这也就是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加强版。
另外,春秋战国近800年时间,其实是城邦制诸侯国联盟,从地图上看着诸侯国的土地都很大,实际上人口都是生活在城池的,城池外都是无人居住的荒地,这就是叫城邦,一个城有可能就是一个诸侯国,诸侯国实力越大,城池就越多,城邦外只能算诸侯国的控制区域,所以经常发生一个诸侯国绕道另一个或几个诸侯国攻打比较远的其他诸侯国的情况。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形势完全发生了变化,秦是绝对的郡县制,没有分封,除此之外,由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及秦朝的政策,城邦制已经不复存在,也因为没有分封及人口的增长,各种大一统制度的实施,促进了整个华夏各地的交流,形成一种统一的华夏文化,人们再不局限只住在城池内了,城池外也开始生活了大量的人口,村庄开始遍布在城池与城池之间,城邦制已经进化为华夏一体化了。
秦朝末年,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西汉帝国,这是秦朝之后第一个有分封制的大一统王朝,刘邦分封诸侯国的初衷是为了联合诸侯打败项羽,是为了建立统一对付项羽的阵线,是以政治手段来打击项羽并获取胜利的保证,为了统治稳定,刘邦在统一天下后,开始把异姓诸侯国改封为同姓诸侯国,因为刘邦认为秦朝灭亡有一个原因:当中央朝廷遭受攻击时,没有诸侯来救援。
但是,这只是刘邦的权宜之计,刘邦的最终目的还是仿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所以西汉的统治仅仅维持了几十后,就发生了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汉景帝想要削藩,目的当然是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国的势力,以免诸侯国发展壮大后,威胁到汉朝中央朝廷的统治。
从刘邦建立西汉到七国之乱,不过只有48年,分封仅仅实行48年,就天下大乱,这是为什么?
汉朝的分封跟周朝(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是不一样,周朝的分封是绝对的分封制,分封出去的诸侯国那就是独立的国家,有独立的军队、政治、司法权力,而汉朝的分封不一样,诸侯国的部分权力是归属中央的,而且汉朝还向诸侯国派出官员,以监督诸侯国的情况,可以这么说,汉朝的分封制实际上是周朝分封制的阉割版。
之所以分封48年就出现动乱,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汉朝中央主动削藩。
在汉文帝时期,晁错就建议削藩,但汉文帝以时机不成熟拒绝了,到汉景帝时期,由于新君即位,实行新政,所以汉景帝即位两年就开始削藩,就引发了七国之乱,但是整个周朝近800年,没有过一次削藩。
二是秦之后的封建社会,华夏的经济、文化已经一体化了。
秦朝之前的周朝,是城邦经济,各个诸侯国的文化全部不一样,整个周朝800年没有一次农民起义,不是没有起义,是不能形成规划,各个诸侯国之间是相地封闭的,秦国有秦国的文字和语言,楚国有楚国的文字和语言,全都不一样,就是想联合都难以联合。
而秦之后的朝代不一样了,经济、文化一体化了,同样的文字、语言、货币,同样的制度,所以陈胜吴广才能一呼百应,而汉朝的诸侯国同样如此,当朝廷的削藩政策到来时,吴国、楚国等汉朝的诸侯国因为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很容易抱团取暖一起联合反抗汉朝。
就算汉朝不削藩,一样会发生诸侯国的混乱,只要汉朝中央朝廷衰弱,诸侯国马上就能崛起反抗朝廷,这个时候如果有强大的诸侯国作乱,是难以有其他势力来制衡的,不像周朝大家都是诸侯国,几百个诸侯国,联合起来是相当强大的力量,那种实力彼消此长的变化就会导致动乱。
第二个实行分封制的朝代是西晋,西晋中央朝廷因为皇帝无能无法理政,皇后贾南风作乱,引发了那些有实权的诸侯王的野心,这就是朝廷衰弱,一定会有势力来取代的原因,衰弱得越快,动乱发生的时间越快,西晋的诸侯王像走马观花一样带着自己的军队干涉朝廷,这就是八王之乱,这种干涉本质上就是夺取权力,西晋因为得国不正,并没有礼法来约束,所以动乱非常多,而且持续时间长,基本上耗尽了西晋的实力,也就引发了长达数百年的五胡乱华。
再到后来的明朝因为分封引发动乱的原因与汉朝的原因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因为削藩引发的,而且越分封越动乱,分封的的诸侯国实力越大,动乱就越大,分封在后世朝代基本上成了动乱的代名词,所以,秦始皇的郡县制眼光真是独到,而且领先几千年。
当代流行文化的概念
流行文化(PopularCulture)属于文化的范畴。
在学术发展史上,"文化"一直是最复杂的术语之一。最早在科学意义上为"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泰勒,1871年,他在其代表作《原始文化》中写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quot;1。
这之后,至20世纪50年代初,文化定义已经有164种之多。著名学者T.伊格尔顿在其最新的大作中指出,文化这一术语一直是在对立的两极之间被使用:它太宽泛又太狭窄、太充满"人类学"的无所不包又太局限于美学意义上的思辨性2。
20世纪90年代,一些人类学者认为,文化定义可以归纳为两种,一为社会结构意义上的文化,另一是个体行为意义上的文化。前者指的是一个整体社会中长期、普遍起作用的行为模式和行动的实际准则,这些模式在那些给事件和人际关系以明显结构的形态和反复出现的周期规律性中呈现出来,并且构成常被归为"生活方式"的那种东西。
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巨擘拉德克利夫-布朗就持此观点。后者是个体习得的产物,包括一个人类群体成员为了在他参与活动的这个群体中被相互接受地交往而必须知道的东西。
据此认识,文化不必为该社会甚或该群体所有成员所共享,而是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有关成员彼此授受意义,以至这些意义能够使他们达到共同的目标,因为他们建立了共同的理解和文化的想像。 著名学者R.威廉斯区别了三种定义文化的方式:(1)用来"描述知识、精神与美学发展的一般进程"。
(2)用来指涉"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团体或整体人类的特定生活方式"。(3)用来象征"知识,尤其是艺术活动的实践及其成品"3。
他本人则赞成文化的第二种定义。汤林森指出,"所谓特定的生活方式,显然脱胎于泰勒式的复杂整体之文化观"。
他接着指出,一个文化只是指涉一个群体的独特生活方式,"这在现代(西方)思想史上,极具意义。比如,在学院之内,再没有比人类学更是以文化作为其研究对象了,但人类学得以成立的一个奠基概念,却正是这样的一个认定"4。
在文化的"人类学"定义基础上,威廉斯接着提出了思考和分析文化的思路:首先,文化人类学的思路,将文化看成特定生活方式的描述;其次,文化表达了某种意义和价值标准;最后,对文化进行分析工作,应当是对明确或含蓄地存在于特定生活方式和特定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标准进行分类,将文化的"复杂组织"看成特定的生活方式。 流行文化的定义与文化的定义一样,也是众说纷纭。
首先,关于"流行"这个词,威廉斯认为有四种意思:"被许多人特别喜欢的";"较低等的制品";"希望赢得人们喜欢而蓄意制造的作品";"那些事实上是为自己而制造的文化"5。很清楚,任何流行文化的定义都将会把文化的不同意义与流行的不同意义进行结合,从而产生不同的组合。
因此,文化理论与流行文化衔接的历史,就是这两个概念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内,被研究者以不同方式组合的历史。 一般来讲,流行文化是与高雅文化相对而言的。
高雅文化一?quot;包括如古典音乐、严肃小说、诗、舞蹈、高雅艺术和其他为相对较少的并受过教育的人们欣赏的作品"6。流行文化则是被普遍喜欢和热烈追随的文化,其主要功能是娱乐。
如吉登斯就这样定义:"术语流行文化指的是被成千上万或几百万人观看、阅读或参与的娱乐"7。海蒂兹进一步具体指出:"流行文化就是那类普遍可得的人工制品:**、录音录像带、CD或VCD、时装、电视节目、沟通和交流的模式等"8。
根据上述文化与流行的讨论,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用一句话将其界定为:许多人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但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一些学者指出,虽然流行文化的"流行"肯定有一定的数量,因此判断流行文化需要一个量的标准,但困难在于,我们无法制定这一标准。例如,1990年,帕瓦罗蒂使普契尼的《今夜无人入睡》列为英国流行歌曲畅销榜的第一位,但即使高雅文化最挑剔的捍卫者也决不会将帕瓦罗蒂或普契尼排除在圈外。
因此,对于量的标准的问题应当谨慎。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流行文化基本上(并不是绝对的)是拥有大量追随者的,但拥有大量追随者的并不一定都是流行文化。
进一步的研究引起了更多的争议:一些学者指出,流行文化是被排除在高雅文化之外的文化,即那些不能达到高雅文化所需标准的文化文本和实践就是流行文化。这些学者坚持流行文化是大众生产的商业文化,而高雅文化是个体创造性努力的成果。
后者应得到道德和美学的赞扬,而前者只需进行社会学的考察。另一些学者进一步指出,流行文化就是"大众文化"、是毫无希望的商业性文化,是大众生产的、为大众所消费的文化,其观众是一群没有辨别力的消费者,该文化本身是有固定格式和具有操纵性的。
还有些学者反对上述观点,认为流行文化是渊源于"人民"的文化,他们不同意那种认为流行文化是强加给"人民"的观点,强调流行文化是"人民"的真正文化,它是作为民俗文化的流行文化、是为人民。
文化的概念是什么?
文化的概念有多种,但比较为公众认同的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字的上半部为人,下半部为一个阳爻和一个阴爻相交,即爻字,也就是人们通过爻号(象形)来把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化”字左边为人,右边为匕,“匕”字是雌性符号,只有“妇女”才能明显地改变身材、怀孕孩子改变这个世界;“化”也就是人们通过文字符号来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变化.\x0d人类并不是一下子就能用文字符号来把握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的.人类的野蛮时代没有“文化”来把握,而只能靠“物化”来把握.依据物化的结果来看,人类社会的野蛮时代大概经历了水的阶段、木的阶段、火的阶段、土的阶段,只有进入了金的阶段,即人们懂得青铜器的冶炼、铁器的铸造、文字的创造使用,人类才真正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当代流行文化的概念
流行文化(PopularCulture)属于文化的范畴。
在学术发展史上,"文化"一直是最复杂的术语之一。最早在科学意义上为"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泰勒,1871年,他在其代表作《原始文化》中写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quot;1。
这之后,至20世纪50年代初,文化定义已经有164种之多。著名学者T.伊格尔顿在其最新的大作中指出,文化这一术语一直是在对立的两极之间被使用:它太宽泛又太狭窄、太充满"人类学"的无所不包又太局限于美学意义上的思辨性2。
20世纪90年代,一些人类学者认为,文化定义可以归纳为两种,一为社会结构意义上的文化,另一是个体行为意义上的文化。前者指的是一个整体社会中长期、普遍起作用的行为模式和行动的实际准则,这些模式在那些给事件和人际关系以明显结构的形态和反复出现的周期规律性中呈现出来,并且构成常被归为"生活方式"的那种东西。
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巨擘拉德克利夫-布朗就持此观点。后者是个体习得的产物,包括一个人类群体成员为了在他参与活动的这个群体中被相互接受地交往而必须知道的东西。
据此认识,文化不必为该社会甚或该群体所有成员所共享,而是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有关成员彼此授受意义,以至这些意义能够使他们达到共同的目标,因为他们建立了共同的理解和文化的想像。 著名学者R.威廉斯区别了三种定义文化的方式:(1)用来"描述知识、精神与美学发展的一般进程"。
(2)用来指涉"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团体或整体人类的特定生活方式"。(3)用来象征"知识,尤其是艺术活动的实践及其成品"3。
他本人则赞成文化的第二种定义。汤林森指出,"所谓特定的生活方式,显然脱胎于泰勒式的复杂整体之文化观"。
他接着指出,一个文化只是指涉一个群体的独特生活方式,"这在现代(西方)思想史上,极具意义。比如,在学院之内,再没有比人类学更是以文化作为其研究对象了,但人类学得以成立的一个奠基概念,却正是这样的一个认定"4。
在文化的"人类学"定义基础上,威廉斯接着提出了思考和分析文化的思路:首先,文化人类学的思路,将文化看成特定生活方式的描述;其次,文化表达了某种意义和价值标准;最后,对文化进行分析工作,应当是对明确或含蓄地存在于特定生活方式和特定文化中的意义和价值标准进行分类,将文化的"复杂组织"看成特定的生活方式。 流行文化的定义与文化的定义一样,也是众说纷纭。
首先,关于"流行"这个词,威廉斯认为有四种意思:"被许多人特别喜欢的";"较低等的制品";"希望赢得人们喜欢而蓄意制造的作品";"那些事实上是为自己而制造的文化"5。很清楚,任何流行文化的定义都将会把文化的不同意义与流行的不同意义进行结合,从而产生不同的组合。
因此,文化理论与流行文化衔接的历史,就是这两个概念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内,被研究者以不同方式组合的历史。 一般来讲,流行文化是与高雅文化相对而言的。
高雅文化一?quot;包括如古典音乐、严肃小说、诗、舞蹈、高雅艺术和其他为相对较少的并受过教育的人们欣赏的作品"6。流行文化则是被普遍喜欢和热烈追随的文化,其主要功能是娱乐。
如吉登斯就这样定义:"术语流行文化指的是被成千上万或几百万人观看、阅读或参与的娱乐"7。海蒂兹进一步具体指出:"流行文化就是那类普遍可得的人工制品:**、录音录像带、CD或VCD、时装、电视节目、沟通和交流的模式等"8。
根据上述文化与流行的讨论,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用一句话将其界定为:许多人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但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一些学者指出,虽然流行文化的"流行"肯定有一定的数量,因此判断流行文化需要一个量的标准,但困难在于,我们无法制定这一标准。例如,1990年,帕瓦罗蒂使普契尼的《今夜无人入睡》列为英国流行歌曲畅销榜的第一位,但即使高雅文化最挑剔的捍卫者也决不会将帕瓦罗蒂或普契尼排除在圈外。
因此,对于量的标准的问题应当谨慎。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流行文化基本上(并不是绝对的)是拥有大量追随者的,但拥有大量追随者的并不一定都是流行文化。
进一步的研究引起了更多的争议:一些学者指出,流行文化是被排除在高雅文化之外的文化,即那些不能达到高雅文化所需标准的文化文本和实践就是流行文化。这些学者坚持流行文化是大众生产的商业文化,而高雅文化是个体创造性努力的成果。
后者应得到道德和美学的赞扬,而前者只需进行社会学的考察。另一些学者进一步指出,流行文化就是"大众文化"、是毫无希望的商业性文化,是大众生产的、为大众所消费的文化,其观众是一群没有辨别力的消费者,该文化本身是有固定格式和具有操纵性的。
还有些学者反对上述观点,认为流行文化是渊源于"人民"的文化,他们不同意那种认为流行文化是强加给"人民"的观点,强调流行文化是"人民"的真正文化,它是作为民俗文化的流行。
什么是现代文化
工业社会以来新产生的文化。
是与传统文化相对应的概念。现代文化产生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又与之并存。
每个民族的文化中既有传统的成分,又有现代的成分。从16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运动以及18世纪的工业革命,是现代文化产生和发展的两大来源。
此后的工业化、电气化、自动化则是现代文化在物质生活方面的具体表现;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彻底解放,是现代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主要表现。现代文化中的物质和非物质元素,多发源于欧洲,后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得到发扬光大。
现代文化在一个民族文化中所占的比重,标志着这个民族的发展水平。
什么是文化的概念?
您好,您的问题:
什么是文化的概念?
答:
文化的概念: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延伸:
文化的特性:
(一)普同性
文化的普同性表现为社会实践活动中普同的文化形式,其特点是各个不同民族的意识和行为具有共同的、同一的样式。
(二)多样性
不同的自然、历史和社会条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种类和文化模式,使得世界文化从整体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
(三)民族性
文化总是根植于民族之中,与民族的发展相伴相生。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
(四)继承性
人类生息繁衍,向前发展,文化也连绵不断,世代相传。继承性是文化的基础,如果没有继承性,也就没有文化可言。
(五)发展性
文化就其本质而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19世纪的进化论人类学者认为,人类文化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从早期的茹毛饮血,到今天的时尚生活,从早期的刀耕火种,到今天的自动化、信息化,这些都是文化发展的结果。
(六)时代性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典型的文化类型。
文化的含义
文化 什么是文化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文化的概念. 定义:文化的定义很多,许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下过定义,曾作过统计:自1871——1951年80年里,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条之多,人类学的鼻祖泰勒是现代第一个界定文化的学者, 他认为: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它作为社会一分子所习得的任何才能与习惯,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总成绩. 此意义是否合理:W.H.Kelley对它提出了以下的批评: (1)定义的方式有毛病,这种方式永远不能将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内容都罗列出来,"其他"虽可概括未罗列出的东西,但如果没有别罗列出来,就容易被人忽略. 例:定义中没有列出"语言",而语言是文化中重要的部分. (2)整体一词不合适,文化的组成部分之间是有矛盾的,强调整体就只突出了和谐. (3)人类创造出的文化,不一定是为了改善生活,也有破坏的一面,例:核武器. 这种批评是否合适 (1)如果把语言包括进去,该定义己列出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整体一词并不排除矛盾,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总体. (3)人类创造的文化是有破坏的一面,但不要初衷,是意愿与实际的偏差,文化的创造本来是为了适应和改善生活,但结果相反,因此,张凡月先生认为,如果加上语言,此概念是可以的. 美国社会学家David popenoe 则从抽象的定义角度对文化作了如下的定义:一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就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它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人们通过观查和接受其他成员的教育万而学到其所在社会的文化.此定义的前两句概括了泰勒的第一句,文化对于人类来说,就象是本能对于动物一样,都是行为的指南. Robin FOX更进一步指出:文化和本能的性质相通: (1)二者都为某一种族成没员所共有. (2) 大部分文化行为也象本能一样,是潜意识的,不必通过思考而才学到.将它的 *** 就能引起特定的反应. 因为:个人在生长过程中,经常在不知不觉间将社会现存的生活方式及习惯保存入脑,形成文化密码,由于这些离子的作用人就可以不经过大脑而得出种种行动,这一点上,与动物受到体能的支配一样. (3)后天学习而得. 二,文化的构成及社会化. 1,文化的构成. DAvid总结文化的要素主要为3个: 符号,定义和价值观,这些是用于解释现实和确定好与坏,正确与错误的标准:包括语言和符号. (2) 规范准则:对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人们应该怎样思想,感觉和行动作出的解释,包括习俗,道德,宗教和法律. (3) 物质文化——实际的和艺术的人造物体,它反映了非物质文化的意义,包括:机器,工具,衣服,房屋等等. 2,文化的演化.(先讨论) (1) 文化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文化的发展使人类能根据它的有利条件来改变环境,以及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适应改变了的环境条件,在产生文化以前,人类只能通过生物进化来适应环境的变化,文化使人的适应过程加快了许多. 例:当一种猎物灭绝后,猎手猎另一种动物的战术又会产生. (2) 文化促进了人体生物进化. 例:人脑越来越发达,人手越来越灵活. (3)文化本身成为人类环境中的一种力量,它无论是范围上,影响上都变得和环境一样重要,而且自己也处于动态进化过程中. 在游牧——定居——小城镇——城市——国家——全球化经济这一发展历史中,文化贯穿其中:衣服,房屋,工具,商品,技术. 第二节 符号与语言 一,符号.文化的存在依赖了人们创造和运用符号的能力. 1,什么是符号 指能有意义地表达某种事物的任何东西. 例:字,数字,一把斧头和镰刀 2,符号的功能 (1)传递和保存复杂的信息. (2) 借助符号人类可以创造文化和学习文化. (3)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概念. 如:上帝,正义,爱国主义. 社会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词源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
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在中国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
“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
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处“文化”一词与“武功”相对,含教化之意。
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其“文化”一词也为文治教化之意。
文化一词的。
文化的含义是什么呢?
文章作者:[头脑]近来谈论“文化”的话题较多,涉及的内容很广,对我们更清楚、全面地认识我们的文化很有好处。
只是,很多论述文化问题的文章中对“文化”含义的理解和使用多有不同,使得问题的探讨往往很不集中、深入。现行的“文化”一词在多种意义上使用。
最通常是指“知识”。如“学文化”、“文化课”等。
这恐怕是“文化”的最通俗、最表层的含义。再有是指某种较突出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
如“饮食文化”、“丧葬文化”等。我国古代“文化”一词主要指“教化”、“文治”。
如“敷文化以柔软”等。目前学术中常用的文化涵义有,一是指“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如“仰韶文化”、“玛雅文化”。再有是指“社会意识形态”。
如“文学艺术”、“文化领域”等。我认为,“文化”最根本、最深刻的涵义是——人化。
一切“文化”的含义都是从这个根本涵义发展、引申而来的。“人化”,也就是“非兽化”。
指兽或猿的心理、行为方式的“非兽”的或“异己”的变化或变化状态。(猿的生理方面的“非猿化”、“异己化”我们通常称作“进化”)。
比如,猿在当初第一个典型的“人化”表现或状态,就是遮体的“一块兽皮”。这是就是从兽“化”出来的,又是任何兽类都不曾具有的“状态”,即“人化”、“文化”(最早的“人化”状态当然应是“打制石器”)。
最初的“人化”状态、表征还有,如烤食、(多余猎物)饲养、(御寒)皮衣等。再“人化”一些的是称呼、烧陶(受灰烬余物启发)、煮食、种植,再后便是分工、血亲禁忌、组织、项链、岩画、葬祭、战争等等。
“人化”到这时,再称作“人化”就不合适了,也就是不够“人化”了。此后我们还是将此种“非兽化”更文雅地称为“文化”更舒服些,此称呼使我们更容易忘掉我们的“兽类出身”。
这本身就是一种“高级人化”现象。这应该就是“文化”的本质。
当然,所有“人化”成果的基础是人类在“生产”方面的“人化”。“文化”就是成熟形式了的“非兽化”、“人化”。
正是从这个角度,马克思曾指出过,“全部所谓世界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的诞生,是……关于自己依靠自己本身的诞生、关于自己的产生过程的显而易见的、无可辩驳的证明。”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人最高贵的,就是使自己成为人。”
这就是“人化”本质的“文化”。用“家里话”或最通俗的话讲就是,离畜生越远的东西就越“文化”。
这种“文化”可最高概括为,“人(们)的(人化的)即定的广义活动模式”。即人们已然形成的食、思、做、乐等等的内在习惯方式。
或更理论化地表述为——“人们(个人和群体)积淀在自身心理、意识及各类行为中的人化状态和内在活动模式”。它是一种“客观存在”。
如中国人同西方人在娱乐、生产、政治、观念等方面的“依然状态”和“活动模式”显然是区别很大的,这就是“文化区别”。总之,这里的“文化”是对人们不同生存状态、人化状态的较全面、深刻、简明的概括。
它不同于通常所说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价值观”等,但又将这些有机包涵在其中了。这是“文化”的最本质涵义或定义。
显然同上述种种含义不同。上述诸含义都没能完全包含此涵义。
而此涵义则完全涵盖了上述诸“文化”含义中内容。换句话说就是,上述诸“文化”概念,都是从本文的“文化”涵义或定义中引申出来的。
如作为“知识”的文化,如学文化等,实际指的是对“人化”产品的继承、吸收。作为“物质、精神产品总和”的文化,如玛雅文化,仅指的是“人化”的外在体现物。
作为“社会习惯、风俗”的文化,如饮食文化,指的仅是人们日常生活方面。作为“教化”的文化,如传教等,指的是促使“人化”的社会手段、途径。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如文艺、理论等,指的又是人们娱乐、主观思想方面等等。需强调指出的是,苦雨网友对“文化”的规定(“文化是生活方式,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和再思考方式的总称。
简单地说,文化就是方式而已。”)和燕山王子文中对“文化”涵义的实际运用,与本文中的“文化”涵义十分接近。
笔者和许多网友认为,目前中国的几乎所有弊端和希望,都隐含在我们的“中华文化”之中。因而欲兴国事民婚,对我们的“文化”不可不细察。
从中找出切实可靠有效高效的振兴中华之路。此文仅是初探,望能有更多人士对此多多关注,论述。
讨论“文化”问题不应是纯理论问题,应是揭示和解决我们现今国家、国民基本生存状况方面的问题。我国、我族在中世纪何等辉煌,可近现代为何光辉不在?看看我们周围几乎所有现代点儿的东西都不是中华文化的贡献——如马列主义(国家主导思想)、 *** (执政组织)、市场经济(经济形态)、人民代表大会(最高权利机构)和电动机、电脑、电视、电话、制服、革履、高楼、柏路、煤气、暖气,以及LADY FIRST、交谊舞、交响乐、KALA OK 、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甚至洋灰、洋火、洋嗓子、洋油灯等等,总之我们目前生活中的绝大部分都是我族人在享受别人文化的成果,想起来实应令我族人汗颜。
我们的民族自尊心不是应受到震撼吗?不错,外。
本文来自作者[亦竹]投稿,不代表溟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mingyu.com/zlan/202508-1869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溟宇号的签约作者“亦竹”
本文概览:洞箫赋 [作者] 王褒 ? [朝代] 两汉 原夫箫干之所生兮,于江南之丘墟。洞条畅而罕节兮,标敷纷以扶疏。徒观其旁山侧兮,则岖嵚岿崎,倚巇迤,诚可悲乎其不安也。弥望傥莽...
文章不错《洞箫赋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