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ǎn shàng hán shān shí jìng xiá,bái yún shēng chù yǒu rén jiā。
tíng chē zuò ài fēng lín wǎn,shuāng yè hóng yú èr yuè huā。
一、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二、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三、出处
唐·杜牧《山行》
扩展资料: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色彩绚烂、风格明丽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的,起铺垫和烘托作用。
唐·杜牧《阿房宫赋》是古今脍炙人口的名篇,说道:“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其中“阿房”二字,一般读ēpánɡ,
但也有不少人读ēfánɡ,之外还有读āfánɡ的
。最后一种读法明显是错的,因为“阿”读
ā
是用作词缀,如“阿爷”、“阿斗”,或是用作译音,如“阿凡提”、“阿拉伯”;而“阿房宫”的“阿”是个形容性的词素,其读音与用作动词的“阿”(如“阿世媚俗”、“刚直不阿”)是一样的,应读
ē
。那么,“阿房宫”究竟是读ēfánɡɡōnɡ,还是读ēpánɡɡōnɡ?两种读法都可以,还是应有其正确的读音?道理又是什么?
近年出版、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年版)“阿ē”字下面首列“阿房宫”一词,其注音与释义是:
阿房宫ēfánɡɡōnɡ
名
秦代宫殿,前殿建于公元前212年,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郊阿房村。秦亡,为项羽焚毁。现存夯土台基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房”这里旧读pánɡ,今读fánɡ。
用手形符号特别提示其“房”字今读fánɡ,读pánɡ是“旧读”。如此看来,今天
“阿房宫”的正确读音似乎应该是ēfánɡɡōnɡ,读成ēpánɡɡōnɡ已是过时的“旧读”了。其实不然。如果我们了解一下“阿房宫”命名的由来,将会认识到其“房”字不应读fánɡ,而应读pánɡ才是正确的。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殿名为“阿房”,司马贞《史记索隐》解释说:“此以其形名宫也,言其宫四阿旁广也,故云‘下可建五丈之旗’也,‘阿房’后为宫名。”“阿房”为“四阿旁广”之意,所以张守节《史记正义》为“房”字注音:“房,白郎反。”后世多遵此读,如,《晋书·帝纪第九》“阿房”,如淳音“旁”;《唐书释音》卷十一:“阿房,下步光切,秦宫名。”《广韵》十一唐:“房,阿房宫名,步光切。”
“阿房”的“房”之所以要读为“旁”,是因为此“房”字并非房室之“房”,而是形容词“旁”的通假字。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无轻唇音》:“《史记·六国表》:秦始皇二十八年,为阿房宫;二世元年,就阿房宫。宋本皆作‘旁’。‘旁’、‘房’古通用。”“房”通“旁”,所以“旁皇”也可写作“房皇”,如《史记·礼书》“房皇周浃”,《索隐》:“房,音旁。旁皇,犹徘徊也。”“阿”为深曲之义,“旁”为广大之义(《逸周书·世俘解》“旁生魄”,孔晁注:“旁,广大。”《广雅·释诂一》:“旁,大也。”王念孙《疏证》:“旁者,广之大也。《逸周书·大匡解》云:‘旁匡于众,无敢有为。’‘旁匡’,即大匡也。‘旁’与‘方’古声义并同。”“方”“房”“旁”古字声义并通),“阿房宫”意思就是深曲广大之宫殿。所以,因声循义,“阿房宫”还是应该读成ēpánɡɡōnɡ。
本文来自作者[植雨婷]投稿,不代表溟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mingyu.com/zixun/202508-1839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溟宇号的签约作者“植雨婷”
本文概览:yuǎn shàng hán shān shí jìng xiá,bái yún shēng chù yǒu rén jiā。tíng chē zuò ài fēng lín...
文章不错《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全诗注音》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