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成都吗 ?在广州和苏州也有啊
起点: 梁家巷
终点: 置信国色天香
线路1: 从梁家巷出发,乘坐32路(青田坝公交站-青龙建材市场),在苏坡乡换乘519路(金沙车站-金科苑),抵达蛟龙工业港. 约22.69公里
线路2: 从梁家巷出发,乘坐113路(金沙车站-十里店公交站),在金沙车站换乘519路(金沙车站-金科苑),抵达蛟龙工业港. 约26.27公里
线路3: 从梁家巷出发,乘坐42路(逸都花园-游乐园),在中医附院换乘78路(黄土村公交站-石羊场中心站),在苏坡乡换乘519路(金沙车站-金科苑),抵达蛟龙工业港. 约22.05公里
线路4: 从互助路口出发,乘坐45路(青龙场中心站-双楠小区),在高笋塘换乘69路(青龙场中心站-金沙车站),在金沙车站换乘519路(金沙车站-金科苑),抵达蛟龙工业港. 约24.29公里
线路5: 从梁家巷出发,乘坐42路(逸都花园-游乐园),在中医附院换乘81路(五桂桥-金沙车站),在金沙车站换乘519路(金沙车站-金科苑),抵达蛟龙工业港. 约23.3公里
线路6: 从梁家巷出发,乘坐42路(逸都花园-游乐园),在中医附院换乘13路(黄田坝公交站-新南门汽车站),在苏坡乡换乘519路(金沙车站-金科苑),抵达蛟龙工业港. 约21.86公里
线路7: 从梁家巷出发,乘坐42路(逸都花园-游乐园),在中医附院换乘5路区间(东方建材市场-成都九七中学),在铁门坎换乘519路(金沙车站-金科苑),抵达蛟龙工业港. 约23.73公里
线路8: 从梁家巷出发,乘坐42路(逸都花园-游乐园),在百花中心站换乘309路A(百花中心站-温江公交站),在红碾村四组东换乘519路(金沙车站-金科苑),抵达蛟龙工业港. 约25.17公里
线路9: 从梁家巷出发,乘坐106路(成仁公交站-九里堤公交站),在西南交大换乘89路(文家场-西南交大),在红碾村换乘519路(金沙车站-金科苑),抵达蛟龙工业港. 约27.59公里
线路10: 从梁家巷出发,乘坐1路(八一家具城-青龙场公交站),在东御街换乘47路(成仁公交站-金沙车站),在金沙车站换乘519路(金沙车站-金科苑),抵达蛟龙工业港. 约26.64公里
苏昆长堤 翻译
七十一:《梦溪笔谈》
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
在中国历史上难以胜计的笔记小说中,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巨,传播最广者,无过于《梦溪笔谈》一书了。作者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钱塘(今杭州)人,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进士,曾任负责天文、历法的提举司天监,负责兵器制造的判军器监。负责全国财政的权三司使,负责边关政务和防务的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又曾出使辽国,并曾多次巡察地方政务,相度农田水利,后因边事获罪被贬。他博学多才,为一代学问大家,史称:"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宋史》本传)本书乃集其一生学识和见闻之精萃而撰成,因成书于梦溪园,故名《梦溪笔谈》。
其最初版本为30卷,条数可能亦较多,但早已亡佚。现存26卷本至迟在南宋初年之前亦已流行。《补笔谈》2卷、《续笔谈》1卷则为本书成书后,作者所写的补稿。《补笔谈》为作肯或后人所编,《续笔谈》则为后人所辑补。把原书与补、续合编成册,最早出现于明代会稽商浚在万历年间所刻《稗海》的再印本。现本以上海古籍出版社胡道静先生的校正本最为流行。胡先生对原书的不少错讹进行了订正,并加有大量注释、解说,又把书中条文按顺序编加序号,计分为609条,使阅读、寻检更为方便。
全书按内容分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等17门,涉及典章制度、财政、军事、外交、历史、考古、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广阔的领域,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如叙典章制度,有官制、礼制、兵制、舆服、仪卫、文牍、掌故。叙财政,有茶法、盐法、均输法,以及北宋历朝铸造铜钱之情况。叙军事,有阵法、兵器、筑城、屯边、战守、粮运、谋略。叙外交,有作者熙宁八年(1075年)受命使辽,与辽方谈判边界争议的记述,为史籍中关于宋辽使节往来之最翔实、精确的实录。其于史学,除全书所记述大多为可靠史实外,又有很多记述,为其他史籍所无,或较其他史籍记载翔实。如王小波、李顺起义事件,以及不少科学技术发明事略,即是如此。这些记载,弥补了史料之缺陷,或考证了史料之错讹。其于考古,对各种出土文物之时代、形状、花纹、文字等,均有细致的考证,对宋代考古学之发展,其影响颇大。其于文学,除文字流畅、洗练,描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本身就是一部笔记体文学佳作外,于诗、词亦有独到之论。其叙艺术,有书法、绘画,音乐方面更有清乐、雅乐、燕乐,以及律制、音制、乐器等。书中强调把形式、内涵、情感、技巧融为一体,再行升华,追求"意韵萧然,得于声外"的艺术境界,如是等等,可见全书极富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本书之著名,尤以科学技术价值见称。
全书所论及之科学技术内容极为广泛,据英国专事中国科技史之大家李约瑟博士统计,书中有关科学技术之条文有207条,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强。内容包括有天文、历法、数学、地质、地理、地图、气象、物理、化学、生物、农学、医药学、印刷、机械、水利、建筑、矿冶等各个分支。
在天文方面,记述有作者改进浑仪、浮漏、圭表之事迹,开了宋元时代天文仪器改革之先锋。又记述有作者利用改进后的浑仪,连续对北极星进行3个月之观测,绘制星图200余幅,得出极星离天极三度有余之结论;利用改进后之浮漏,进行长达10余年之测量,第一次从理论上推导出冬至日长度"百刻而有余",夏至日长度"不及百刻"的结论。对岁差、日月五星之运行、二十八宿距星等,亦均有所论及。
在历法方面,记述了作者主持编订《奉元历》之始末,民间天文学家卫朴之成就和在改历中之贡献。又论及历代历法之疏密,以及历法推步之术。书中所记载的"十二气历",以节气定历,为一纯阳历制度,乃对传统阴阳合历所作的一根本性变革,是作者之首创。19世纪英国气象局采用的肖伯纳历,与此相似。
在数学方面,记述有作者首创之隙积术和会圆术。隙积术为一种求解垛积问题的方法,属于高阶等差级数求和之范畴。会圆术为一种已知弓形圆径和矢高,求弧长的方法,属于求解高次方程的问题。这二种方法,开辟了中国传统数学新的研究方向,对宋元时期中国数学的高度发展,其功甚大。
在地质、地理、地图方面,记述有浙江雁荡山"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西部黄土地区"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等地貌特征,指出此乃流水之侵蚀作用所造成。又记述了河北太行山之山崖间,往往衔蚌壳之化石,在石壁上横亘如带,从而推断这里为昔日之海滨,华北平原乃泥沙淤积而形成。又记述有作者利用木屑、面糊和熔蜡,以及用木刻等方法,制作立体地理模型,并被推广的情形;还有作者"以二寸折百里为分率",按"二十四至以布郡县",绘制天下州县图"守令图"的情况。
在物理学方面,记述有指南针乃方士(即风水先生)利用铁针磨磁石磁化所发明,当时有四种使用方法,即水浮法、置指甲上、置碗唇上和悬丝法,并指出指南针不全指正南,而常微偏东,指南针有指南、指北二种。这是关于指南针发明、应用,及地球磁偏角之发现的重要史料。又记述有作者关于球面镜成像的实验。指出凹面镜照物时,有一处叫"碍"(即焦点),在此点之上照物无所见,在此点之外照物成倒像,在此点之内照物成正像,并用小孔成像、细腰鼓、船上橹担等现象作比拟,来解释凹面镜成像原理。指出凸面镜只成小于原物的正像,并解释古人铸镜,镜大则平,镜小则凸的道理。
此外,还记述有演示月亮盈亏的模拟实验,演示声音共振的实验。对于海市蜃楼、虹、雷电等现象,以及透光镜,也都有所记述,并进行解说。
在化学和矿冶方面,记载有利用铜铁离子置换反应,而发明的湿法冶铜方法"胆铜法",以及古代最先进的炼钢方法灌钢法。又记述了石油、井盐、池盐,以及青堂羌族的冷锻铁甲法。
在农学、生物学方面,记述有不少作物和动、植物的地理分布、生态特征和分类,并对一些古生物进行了考证,使这些早已灭绝的生物让人们有所了解。
在水利方面,记述有作者在汴河分段筑堰,逐段进行测量,测得从汴京(开封)上善门起,经420公里,至泗洲(今江苏泗洪)淮河口,水位落差64.95米的事迹。又记述有当时木工高超在治理黄河时,发明巧合龙门的三节压埽法。
对于漕渠复闸、苏昆长堤和淤田法等,亦皆有所记述。
在印刷技术方面,记述有庆历年间(1041-1048年)布衣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以及活字印刷的工艺过程。这是关于活字印刷术最早的文字记载。
在建筑学方面,记述有著名匠师喻皓加固杭州梵天寺木塔的事迹,以及其所著建筑学专著《木经》的片断。《木经》早已佚亡,人们仅藉此方知这部重要著作,并了解其内容之一斑。
在医药学方面,记述有人体解剖生理学,并阐述了食物、药物、空气进入人体后的运转过程,以及人体新陈代谢的原理。又记述有大量植物、矿物药物的特征、性味、采制和功效,以及用药配方的原则。
对于全书所记述的极其丰富的科学内容,当然不可能予以一一列述。但从上列各端,即可看到本书科学价值之高。可以说,本书反映了11世纪时中国科学技术的水平,其中不少成就在当时世界科学技术领域中居于领先的地位。因此,本书被视为中国科学技术史上里程碑式之典籍,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译文苏州到昆山县共六十里,都是浅水而没有陆路,百姓都苦于往来涉水,很久就想要筑长堤。不过苏州到处都是水乡,没有地方取土。嘉佑年间,有人建议,在水中用粗竹席和干草做成墙,排立两行,相距三尺。在离墙六丈的地方,又用同样的方法再做一道墙。
捞起水中淤泥填实到竹席墙中间,等淤泥干了,就用水车汲去两道墙中间的积水,墙中间六丈宽的地方都是泥土了。保留它的一半作为堤基,把它的另一半挖成河渠,挖出的土用来筑堤。每三四里就修一座桥,来沟通南北的水流。不久堤就修好了,至今还给予人们交通之便。
出处《苏昆长堤·梦溪笔谈》——宋·沈括
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久欲为长堤。但苏州皆泽国,无处求土。嘉佑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籧篨、刍藁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
漉水中淤泥实籧篨中,候干,即以水车汱去两墙之间旧水,墙间六丈皆土。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扩展资料
1、《苏昆长堤·梦溪笔谈》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梦溪笔谈》是宋朝的沈括所着的笔记体著作,故事说明做事要因地制宜,不要死板,要根据事情本身的特点解决问题的启示。
2、《苏昆长堤·梦溪笔谈》作者介绍
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宋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
元丰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隐居梦溪园。绍圣二年(1095年),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其代表作《梦溪笔谈》。
本文来自作者[沛蓝]投稿,不代表溟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mingyu.com/zixun/202508-1483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溟宇号的签约作者“沛蓝”
本文概览:是在成都吗 ?在广州和苏州也有啊起点: 梁家巷 终点: 置信国色天香 线路1: 从梁家巷出发,乘坐32路(青田坝公交站-青龙建材市场),在苏坡乡换乘519路(金沙车站-金科苑)...
文章不错《从梁家巷到国色天香要多久》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