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智深在渭州(今甘肃平凉)打死镇关西郑屠之后,带上细软急忙忙出逃(细软跑),跑了半个多月,到了代州雁门县。进城之后,一群人挤在十字路口看榜,鲁智深也过去凑热闹,他不识字,只能听人读榜,这竟是通缉他的悬赏告示。幸好,他救过的金老头把他拽走,否则就出事了。可是到了圆寂前,这个不识字的鲁智深居然亲手写了一篇颂子:“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那么问题来了,他究竟识不识字?
我们再看看其他几处描写。鲁智深在五台山时,有次溜下山,在镇上闲逛,听到响声,闻声而去,是一家铁匠铺,旁边是家客栈,“间壁一家,门上写着‘父子客店’。”此后,鲁智深被驱逐下山,因为禅杖戒刀未打好,还到这店里住了几日。此处作者只是借着鲁智深的视角指出这家店的名字,不能说明鲁智深识字。
下山时,智真长老送了他四句偈语:“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则止。”这是口授耳听,并不一定要识字才能记住。
鲁智深不是消停的人,大闹五台山后,又去大闹桃花村,下了桃花山,又去火烧瓦罐寺。书中是这么说鲁智深看到瓦罐寺的情景的:“看那山门时,上有一面旧朱红牌额,内有四个金字,都昏了,写着‘瓦罐之寺’。”鲁智深没有念出来,和上面“父子客店”的例子一样,也不能说明鲁智深识字。
反面的例证来了。攻打辽国后,宋江和鲁智深去参见智真长老,长老写了四句偈语给鲁智深:“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注意,这次不是口授,是手写。鲁智深读了几遍,藏于身边。这分明是说鲁智深有阅读能力。
这是怎么回事?为何同一人物出现这样的大的前后矛盾?这其实涉及《水浒传》的成书问题。大家都知道120回的《红楼梦》不是一个人写成的,但知道《水浒传》也不是一个人写成的就不多了。《水浒传》原本到招安就止住了,招安之后的故事都是续作。因此招安之后的两个故事中(智真长老第二次送偈语,鲁智深圆寂),鲁智深明明确确会读写,而招安之前的故事中则相反。不过鲁智深围观悬赏告示的那一段故事有些不符合逻辑,这个以后有机会再谈,这个生硬的故事是为了衔接鲁智深从渭州跑出来到五台山做和尚。
有学者认为“父子客店”、“瓦罐寺”都说明鲁智深识字,否则他的眼中不可能出现这几个字,我上面说了,这只是小说叙事的一种手法,只能通过鲁智深的视角来描述事务。该学者还认为第一次听智真长老的偈语也表明鲁智深识字,否则记不住偈语,更谈不上领悟,我认为这种说法也是没有说服力的,六祖慧能就不识字,却能领会佛经,鲁智深即使没这样的慧根,记住区区浅显的十六个字应该问题不大吧?
我认为在原本中,作者把鲁智深刻画成一个不识字的莽夫,但在续作中,似乎没照顾到这个问题,所以产生了这种矛盾。
鲁智深离开五台山时,知真对他说的话是何意?
鲁智深师夫智真长老,是水浒传里的大圣人,能遇知未来!
他给鲁智深的四句偈语是: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当鲁智深在杭州六合寺晚上休息时,忽听钱塘潮信,顿时全部明白了师夫四句偈语的意思!斩杀南将夏候成,生擒贼首方腊!即听潮信,合当圆寂!
生平不修善果,只爱杀 人 放 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金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谁。
智真长老给鲁智深的四句话是什么意思?鲁智深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话说鲁智深当年打死郑屠户后便跑到了雁门县,在那里遇到了金老和金翠莲,此时金翠莲已经成为当地富户赵员外的外室,出于报恩,金翠莲让赵员外帮助鲁智深上了五台山文殊院当了和尚,文殊院主持智真长老亲自为鲁智深剃度。
但是鲁智深生性鲁莽,常在院中寻衅滋事,院中僧人纷纷要求智真长老将他赶出山门,虽然智真一直认为鲁智深:?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正果非凡?,但鲁智深总是喝酒闹事,还打坏了院中两座泥塑金刚,智真长老有心保他,但鲁智深已经惹的天怒人怨,只能离开。
于是智真长老修书一封,让鲁智深去东京大相国寺投奔自己的师弟智清长老,并赠送他四句偈言,称?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那么结合鲁智深的这一生不难发现,直真长老当时的这四句偈语就是在暗示鲁智深这一生的大起大落啊。
遇林而起这里的林可以理解为?林冲?也可以理解为?野猪林?,但本质是一样的,当鲁智深带着智真长老的书信到了东京后,机缘巧合下结识了林冲,后来林冲因高衙内而得罪高俅,被设计陷害发配沧州,高俅指使解差董超、薛霸,让他们在半路杀死林冲,当他们走到野猪林正准备杀死林冲时被赶来的鲁智深所救,后鲁智深就一路护送林冲到了沧州。但鲁智深也因此得罪了高俅,无法再在东京待下去,于是就逃出东京,流落江湖。
遇山而富鲁智深流落江湖后,在孟州与张青,孙二娘夫妇结识,并与他夫妻二人结拜。听他夫妻二人说青州?二龙山宝珠寺可以安身?,便离开孟州,直奔青州二龙山而去。一开始二龙山寨主邓龙拒绝鲁智深入伙,鲁智深只好下山,在山下结识了因丢失生辰纲也准备上二龙山的杨志,两人大打一番后冰释前嫌,他们与曹正一起设计上山杀了邓龙,夺了山寨,占据二龙山,正式落草,之后武松、施恩、张青、孙二娘也相继上山,二龙山一时声名大噪!
遇水而兴三山聚义后,鲁智深等人加入水泊梁山,在梁山泊时鲁智深屡立战功,奋勇战斗,最终排梁山第十三把交椅,星号天孤星,是步军十头领之首。虽然鲁智深反对招安,但当宋江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后,鲁智深还是跟着宋江投靠了朝廷,并一起出征辽国。
征辽回来后,他们途径五台山,鲁智深再次上山拜见智真长老,这时智真长老再次送给鲁智深四句偈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遇江而止这里的江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宋江?,另一种就是?钱塘江?,如果结合智真长老第二次给鲁智深的偈语的话,那么这里的?江?应该是?钱塘江?,毕竟鲁智深跟随宋江征讨辽国后并没有?止?,而是接着征讨方腊。所以?遇江而止?说的就是鲁智深会在江边圆寂。
在征方腊时,梁山好汉接连阵亡,鲁智深也是非常的痛心和愤怒,所以每每杀敌他都是一马当先,后来在乌龙岭追杀敌将夏侯成,并生擒方腊!
但经此一役,鲁智深也看破红尘,不愿再入朝为官,于是大军回师途中,他便在杭州六合寺出家了,后来在寺中听到钱塘江潮信响圆寂而去。这也正是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偈语。
在《水浒传》里面,虽然人物众多,但是每一个人物却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线。鲁智深作为一个读者非常熟悉也非常喜欢的角色,很多人对他的了解也是非常多的。而鲁智深的师父智真长老,在书中虽然说可以说是一个次要的角色,出场不多戏份也不多,但是对于鲁智深的人生来说却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人物。而智真长老曾经送给鲁智深几句话,这几句话在后来鲁智深的人生中都应验了,可以说也是非常神奇的,那么这四句话究竟是什么呢?智真长老又是想要借此来告诉鲁智深一个什么道理,鲁智深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智真长老说的四句话是什么顺利招安后,鲁智深就跟随宋江一起征伐方腊。当他俩路过五台山的时候,宋江提议跟鲁智深一起拜见智真长老。他们进去之后,智真长老对鲁智深说了这样4句话:“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鲁智深不理解什么意思,毕竟当时在征伐的路上。而等到征伐方腊结束之后,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听到钱塘江潮信,忽然悟出知真禅师给他写的四句偈言,是他在万松林活捉了夏候成,又生擒方腊,听到钱塘江潮信就该圆寂了。果然后来他死在了六和寺。
智真长老是鲁智深生命中的贵人,他一眼就看出鲁智深的命运。比如鲁智深在五台山待过一段时间,临下山,智真长老对鲁智深又说了这样4句话:“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什么意思呢?其实主要是讲述鲁智深离开五台山以后的遭遇。
所谓的“遇林而起”,就是说鲁智深遇到林冲,却偏逢林冲被高太尉陷害,为救林冲不得不丢了大相国寺看菜园的差事,从此不得不另谋出路。
所谓的“遇山而富”,就是说他和杨志曹正打下了二龙山,又来了武松施恩张清孙二娘等人,朝廷拿他们没办法,从此他们在山上过着自由快活又富裕的生活。
所谓的“遇州而迁”,就是说三山聚义打青州以后,都放弃原来的山寨上了梁山。
所谓的“遇江而止”,就是说是遇到宋江以后,鲁智深从二龙山首领,变成了宋江手下的战将,从此了结尘缘。即将开始正式修行。
2、鲁智深做出怎样的选择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智真长老要暗示鲁智深离开梁山呢?原因与宋江的招安实现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半人半仙的得道高僧,智真长老已经预见到梁山众兄弟日后的悲惨结局。因此,他才通过偈语暗示鲁智深尽早离开。
作为鲁智深而言,他对智真长老的这四句偈语显然是心领神会,完全明白其中的含义。这也就是为什么明知道二龙山无法打败青州慕容知府时,鲁智深宁愿与桃花山、白虎山合作,也不愿去找梁山协助的原因。因为他明白“遇江而止”值得就是宋江,因此才不愿意接受宋江的恩惠。
不过,令鲁智深产生激烈思想斗争的关键在于,他并不像智真长老那样预知未来。尽管此时的宋江已在梁山,但梁山的大头领依然是托塔天王晁盖。在鲁智深的心中,或许此时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只要有晁盖在,就不算是“遇江”,也就没有必要“而止”了。因此,鲁智深最终还是上了梁山。
但令鲁智深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多久,晁盖就在曾头市中箭身亡,梁山落入宋江之手,“遇江”变成了事实。而在这个时候,鲁智深却选择了违背智真长老的偈语暗示,继续留在梁山。他的命运从这一刻开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因此才有了他重返五台山时智真长老的另外四句意思截然不同的偈语。
3、鲁智深的结局是什么鲁智深随宋江南下征讨方腊,大功告成后,武松、鲁智深不愿接受朝廷封官,在杭州六和寺出家。一天,钱塘江大潮来临,鲁智深是关西人,不知道浙江潮信,以为是战鼓响,贼人来了,便跳起来,摸了禅杖,大喝着,便抢出来。众僧吃了一惊,都来问道:“师父为何如此?去哪里去?”鲁智深说:“我听得战鼓响,待要出去杀。”众僧都笑将起来道:“师父错听了!不是战鼓响,是钱塘江潮信响。”鲁智深听见,吃了一惊,问道:“师父,什么是潮信响?”众僧答:“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当三更子时潮来。”
鲁智深看了,拍掌笑道:“俺师父智真长老,曾嘱付与我四句偈言,是“逢夏而擒”,我在万松林里杀,活捉了个夏侯成;“遇腊而执”,我生擒方腊;今日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众和尚,我问你,如何唤做圆寂?”寺内众僧答道:“你是出家人,还不省得佛门中圆寂便是死?”鲁智深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已必当圆寂。烦与俺烧桶热水来。”“洒家沐浴。”寺内众僧让人烧热水,让鲁智深洗浴。叫部下军校:“去报宋公明哥哥,来看我。”
宋江见报,急引众头领来看时,鲁智深已自坐在禅椅上不动了。宋江与卢俊义看了偈语,嗟叹不已。众多头领都来看视鲁智深,焚香拜礼。那径山大惠禅师手执火把,直来龛子前,指着鲁智深,道几句法语,是:鲁智深,鲁智深!忽然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众僧诵经忏悔,焚化龛子,在六和塔山后,收取骨殖,葬入塔院。
本文来自作者[理治霞]投稿,不代表溟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mingyu.com/zhishi/202508-19582.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溟宇号的签约作者“理治霞”
本文概览:鲁智深在渭州(今甘肃平凉)打死镇关西郑屠之后,带上细软急忙忙出逃(细软跑),跑了半个多月,到了代州雁门县。进城之后,一群人挤在十字路口看榜,鲁智深也过去凑热闹,他不识字,只能听...
文章不错《鲁智深到底识不识字?》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