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知道这两人都是靠军功起的家,后来又都封侯拜相,在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中也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许多人不一定知道,他们两人是一对师生。
一顿早饭治了学生的毛病
咸丰二年四月,太平军由广西杀进湖南。曾国藩出山正式做起湖南省的团练大臣来。稍后一点,李鸿章也被征调回籍办团练。曾国藩将李鸿章留在幕府,做一个帮他起草奏稿、书牍的机要秘书。李鸿章才与学都很好,工作干得很出色,深得曾的赞赏。他对人说:“少荃(李鸿章)天资于公牍最相近,所拟奏咨函批,皆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
李鸿章虽然能干,但身上的毛病亦不少,自由散漫便是他的一个突出的毛病。湘军军营惯例是吃完早饭才天亮,指挥部的早饭虽不及军营的早,但也是天一放亮便开饭,比普通人家的早饭早得多。李鸿章习惯读书到深夜,第二天日上三竿才起床。初来湘军的他,非常不习惯这顿早饭,常常是宁愿不吃饭也不早起。曾国藩却是很看重每天的早饭。他每早跟众幕僚一道吃早饭,既融洽了感情,又借此考勤。李的这种懒散作风,很让曾看不惯。他要将李整治一下。
这一天的早餐,众幕僚都来齐了,又惟独缺李鸿章一人。曾国藩眉头一皱,打发亲兵去叫。李睡意正浓,极不耐烦地对亲兵说他不吃早饭了。亲兵转告曾。曾拉长着脸说,再去叫。李见亲兵又来了,便撒谎说生病了,不能起床。亲兵将李的话回复曾。曾很生气,用手拍着餐桌说,就是生病了也要来,今天人不到齐不开饭。李得知老师已发火,只得披着衣服急忙赶到餐厅。李到后,大家才开始吃饭。平时吃饭时,曾和众幕僚有说有笑,这天早上,他一直一声不吭,闷头吃饭。幕僚们见头儿不说话,也不敢吱声。李处此状态下很是尴尬。曾吃完了饭,站起身来,对李说:“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说罢拂袖而去。
这次整治对李鸿章的震动很大,除整了他的自由散漫的习气外,还敲了敲他“不诚”的缺点。从此以后,李收敛多了。他对老师又敬又畏,从各方面更为虚心地向老师学习。李在为老师办事的同时,自己也得到很大的历练,逐渐成熟起来。
一个主意帮了老师的大忙
有一桩大事的处理,让李帮了老师的大忙;同时,也使老师由此看出他过人的政治才干。
咸丰十年八月,英法联军攻占天津,直逼京师。咸丰皇帝留下六弟恭王在京应付洋兵,自己携带一大群亲信和后妃逃往热河行宫。半途中,下了一道圣旨给曾国藩,命他速派鲍超一军北上救援。鲍超是湘军中的一员悍将,他指挥的部队称为霆军。霆军的战斗力较强,曾国藩不想让它离开与太平军交手的战场,但圣命又不可违。曾召集幕僚们商讨此事。大多数幕僚主张服从命令派霆军北上勤王,也有少部分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军情紧急,不能发兵。惟独李鸿章一人提出了一个新方案。
他说,眼下的局势,即便霆军迅速北上,也无济于事,这道圣旨实在是未经深思熟虑的情急之言。洋人入都,并不在于要推翻朝廷,不过是索取钱财和放开限制而已,最后的结局必定是金帛议和,无伤大局。我们不妨采取拖延的办法来对付。过两天上一道奏折,说鲍超位望不够,请于曾和胡(即湖北巡抚胡林翼)二人中酌派一人率军北上。估计奏折到达热河时,已不再需要湘军了。
这的确是个好主意。果然,朝廷很快便有新的命令下来:和议已成,无须北上。既未违抗圣旨,又没有影响战事,两全其美,这全得力于李鸿章的好点子。老师开始对学生刮目相看了。
一个机遇奠定李鸿章掌权
很快,一个绝大的机遇降临到李鸿章的头上。太平军在丢掉安庆城后,转而集中兵力攻打浙江,力图将浙江变为一块天国的巩固疆土。在连克金华、绍兴、宁波及省垣杭州后,兵锋直逼上海。
上海不仅是朝廷的金库,也是湘军饷银的一个主要供应站,曾国藩自然不愿意太平军将它抢去。现在,机遇终于来了,李鸿章向老师主动请缨。曾国藩满口答应,并叫李立即回安徽招募勇丁,编练成军。
李鸿章欣然领命,带着上海绅商所提供的丰厚饷银,短短的三个月便招募四千人马,一律按湘军营规予以编练。曾国藩又将另外的两千多名老兵编入这支新军中,以便提高它的战斗力。这支六千多人的新部队被人称之为淮军。李鸿章的淮军不仅为朝廷保守上海收复苏南立了大功,也因为扫清了太平天国的后院,使天京成为一座孤城而极大地支援了曾老九。
曾国藩是个很有头脑的政治人物,他在事功活动中,十分注重“替手”物色和培养。他在给九弟的信中说过:“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替手”可以是部分替代自己的人,也可以是能全盘替代自己的人。当选定李鸿章招募淮军又保举他为江苏巡抚的时候,曾国藩显然是把李当做第二义中的替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接班人来看待。
在曾国藩去世后,李执掌晚清军事、外交大权三十年,他一方面将乃师所开创的军事团队做大做强(以淮军为基础的北洋集团在晚清军界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又将由乃师所揭幕的洋务运动大规模地在全国展开,成为晚清政治中的重要内容。 (向远方出发的人)
内容
这天在翻阅书籍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人物——李鸿章
所以,顺势再去了解了一些关于他和曾国藩老师的一些故事。
李鸿章。咸丰九年(1859年)十二月赴江西建昌,入曾国藩幕府,负责起草文书。此时,正当湘军三河之战刚刚败,需人孔急。
因此,曾国藩对于招李鸿章入营襄助,甚为积极主动。但曾也深知,李自恃才高气盛,锋芒毕露,真要独当一面,还需再经一番磨砺。于是,他平时尽量让李鸿章参与核心机密的讨论,将其与胡林翼、李续宜等方面大员同等看待;当时,湘军幕府中有不少能言善辩之士,如李元度、左宗棠等,曾国藩经常有意无意让他们与李鸿章争口舌之长,以挫其锐气。
至于曾氏本人,更是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表率来影响李鸿章。如李爱睡懒觉,曾则每日清晨必等幕僚到齐后方肯用餐,逼李每日早起;又李好讲虚夸大言以哗众取宠,曾多次正言相诫:待人惟一个“诚”字。每当遇到困难河挫折,曾则大谈“挺”经。如此苦心孤诣,使李鸿章的思想、性格乃至生活习惯都深受曾国藩的潜移默化。
李鸿章自称:“我从师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随时、随地、随事,均有所指示”。又说“从前历佐诸帅,茫无指归,至此如识指南针,获益匪浅。”曾国藩生性“懦缓”,而李的作风则明快果断;曾国藩每有大计常犹豫再三,往往得李在旁数言而决。
其后安徽巡抚翁同书(同治帝、光绪帝之师翁同龢长兄)对太平天国战争时弃城逃跑,曾国藩起草《参翁同书片》时采用李鸿章之草稿:“臣职份所在,例应纠参,不敢以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当时翁同书之父翁心存正处高位),并因此更欣赏李鸿章的才华。但李鸿章也因此与翁同龢结下不共戴天之仇,日后翁同龢处处刁难北洋水师。
咸丰十年(1860年)秋,曾、李师生之间因曾国藩决定移军祁门和弹劾李元度二事发生严重分歧。李鸿章认为祁门地处万山丛中,是兵家所忌的“绝地”,移驻不妥;而李元度追随曾氏,好为“文人大言”,而非将才,曾深知其短却使他领军防守徽州,甫一兵败又严词纠参,李鸿章不愿拟稿并“率一幕人往争”,终至愤而离营。这表明,李此时的战略和用人眼光已在曾之上。后来,经过胡林翼、陈鼐和郭嵩焘等友朋的劝说和曾国藩的再三招请,李鸿章乃于次年六月七日重回湘军大营。
这一些就是李鸿章和曾国藩老师的一些故事,其实从故事中可以看出,曾国藩老师是非常爱惜人才的,但同时也是一个比较固执的人,在军规上真的是说一不二,而李鸿章在某些角度上来说,考虑的更比曾国藩老师深远,当然最主要的是性格使然。不同的人和经历都会养成一个人的原则。
而曾李矛盾起因,就是因为两则原则不同。
(文中内容选自李鸿章百度百科)
本文来自作者[平南]投稿,不代表溟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mingyu.com/zhishi/202508-1764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溟宇号的签约作者“平南”
本文概览:人们知道这两人都是靠军功起的家,后来又都封侯拜相,在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中也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许多人不一定知道,他们两人是一对师生。一顿早饭治了学生的毛病咸丰二年四月,太平军...
文章不错《曾国藩为什么会提拔李鸿章?》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