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古代,祭祀与保土卫疆是事同等重要的。
炎帝之祀,源远流长。《史记?封禅书》云,秦灵公三年(-423),在吴阳“作下畤,祭炎帝”。这是祭祀炎帝最早的记载,但不是最早的祭祀。对炎帝的祭祀,始于黄帝。《路史?后记》云,黄帝“崇炎帝之祀于陈”。《轩辕黄帝传》亦云:黄帝“作下畤,以祭炎帝。”
黄帝以降,历代踵事增华,崇祀有加。《通典》载:虞舜祀五帝于五府。周代立夏行“郊祀”,季秋“享明堂”,建巳月“大雩”(祭水旱),岁终“礻昔 先啬”,春始“耕帝籍”,皆配祀五人帝。或特祭神农。秦尊“四畤”上帝,炎帝配赤帝。汉初,祠“五畤”,“南方帝炎帝”;“祀九天”,炎帝代表“南方炎天”。晋袭旧制,郊祀五帝。“后周宪章多依周制,正月上辛祀昊天上帝于圆丘,以其先炎帝神农氏配五帝,天文并从祀”。唐初,定令每岁冬至祀圆丘,以赤帝配五方上帝。唐天宝六年(747)制,“三皇置一庙,五帝置一庙,有司以时祭飨”。唐宋以后,炎帝神农之祀范围更广、影响更大。但是,这些祭祀,大多是在王权中心所在地进行的。
陵寝之祭,不知眆自何时。《通典》说:“三代以前无墓祭,至秦代,始起寝陵于墓侧。汉因秦上陵皆有园寝,故称寝陵”。《史记?封禅书》云:元封元年(-110)汉武帝北巡朔方,“祭黄帝冢桥山”,但言墓祭,未言有园寝。据此,陵寝之祭,当是汉代后的事了。
炎帝之陵偏处南方,远离王权中心,但陵寝之祭,却不晚于汉代。《路史?后记》载:炎帝神农氏“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墓者,(《郡国志》云,炎帝神农氏葬长沙,长沙之尾……今郡有万里沙祠,故曰长沙。《世纪》云,神农葬茶陵。《衡图经》云,茶陵者,所谓山谷生茶茗也。地有陵名者,皆以古帝王之墓……)。有唐尝奉祠焉(有唐代旧记)。太祖抚运梦感见帝,于是驰节敻求,得诸南方,爰即貌祀,时序隆三献(庙在康乐乡鹿原陂上,乾德五年建……)”。
炎帝陵所在地,古属荆楚,汉属长沙郡、长沙国达180年。有的研究认为,长沙因之得名的“万里沙祠”,是祠炎帝的,此说尚待考证。但汉高祖五年(-202),以陵名县,设茶陵县(炎陵县古属茶陵)是可信的。《路史?后记》这段话明示:在炎陵县炎帝神农氏,古有陵,汉有祀,唐奉祀,宋修庙。
宋代,炎帝陵寝之祀已成制度,元代未尝中辍,明清两代更趋频繁。现有祭文可稽的“御祭”,明代13次,清代39次。
民国期间,县府有春秋时祭或应县民之请,举行禳灾祈福之祭。湖南省政府于1940年10月祭陵一次。此后,由于多种原因,中断40余年。1986年,炎帝陵修复。199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祭炎帝陵。现已形成重阳节由省、市主典公祭,清明节由县主典民祭的祭典格局。自1986年始,炎帝陵举行大型祭祀活动60余次,前来祭祖谒陵的海内外人士达300余万人次。
至于民间祭祀,更是历史悠久,地域广泛,形式多样。祭祀时间随各地风俗而异。在南方,有源于蜡祭的春节祈福;清明、冬至扫墓祭祖;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的生辰祭祀;新粮初上的“尝新”之祀;遇有自然灾害的禳灾之祀等。
一位远古先祖,一座深僻的寝陵,为何有如此巨大的感召力呢?
《礼记?祭法》云:“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古代制定祭礼的原则是,只有为国为民作出了贡献的人才能享祀。对炎帝神农氏的祭祀,除了“酬功”之外,随时代不同,文化形象之异,具有更深的意蕴。
(一)作为五帝之一。
成书于东周早期的《周礼》有“祀五帝”和“兆五帝于四郊”之说,但未言其祥。《史记?封禅书》说,秦襄公作西畤,祠白帝;秦宣公作密畤,祭青帝;秦灵公作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祠炎帝。汉高祖二年(-205),“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通典》亦云:“唐虞祀五帝于五府,苍曰灵府,赤曰文祖,黄曰神计,白曰明纪,黑曰元矩”。上述青(苍)帝、赤(炎)帝、黄帝、白帝、黑帝,本是太微五精,即太微垣五帝之座,是天上的星宿,又称五天帝。春秋战国之际,盛行“五行”说,在祭典中,常以“五人帝”即人间的五个帝王,配祀五天帝,形成五帝系列及其祭祀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炎帝为五人帝之一,配祀赤帝、南方帝或夏神。到战国末及秦汉时期,又以“五德终始”附会朝代更替,将五帝作为朝代更替周期的象征去祭祀。炎帝有火德,以火承木、位南方、主夏、尚赤。
以五人帝配祀,除祠五畤外,还有郊天、大享明堂和雩祭等。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是郊天。所谓郊天,就是在郊外设坛祭天。《礼记?礼器》云:“郊帝于郊,敬之至也。”《通典》云:“周制,王者必五时迎气者,以示人奉承天道,从时训人之义。故月令于四立日及季夏土德王日,各迎其王气之神于其郊,其配祭以五人帝……夏以炎帝”。《礼记?月令》载: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立夏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汉初,袭秦制,郊甘泉泰畤,祠雍五畤。至汉光武帝建武二年(26),于洛阳城南七里,作圆丘八陛,中为重坛,天地位其上;外坛西,上为五帝位,赤帝配位在丙巳。唐武德初,定令每岁冬至郊天,祀昊天上帝于圆丘,配五方上帝。至宋以后,郊天礼中的五帝之祀才慢慢消失。
郊天为“大报天而主日”,“祀于明堂,所以教诸侯之孝也”(《礼记?祭义》)。在这些祭典中,以五人帝配天,表达的是古人对天地、神只、祖先的敬畏之心和报答之情。
(二)作为农耕文明的始祖
炎帝神农氏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其农业之祖与医药之祖的地位,千古不易。大礻昔、藉田,享先农,祀先医,是对他的特祀。
“大礻昔 ”又称蜡(腊)祭。《礼记?郊特牲》云,“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神,以报啬也。”《通典》云:“腊之义,自伊耆之代而有其礼。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是报田之祭也,其神神农,初为田事,故以报之。”
蜡祭是最原始的祭祀之一,始自神农氏,后来却成为对自己即“先啬”之祀了。初名蜡,夏更名嘉平,殷更名清祀,周复名大礻昔 。秦初称礻昔 ,后复称嘉平。汉复名礻昔 ,并沿用到清代。
蜡祭作为一项重大的礼仪,则沿于三代以下。历代虽有斟酌损益,但大体不改。《礼记?月令》云:孟冬之月,“礻昔 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孔颖达疏云:“按杂记,子贡观蜡云,一国之人皆若狂者”。《后汉书?礼仪志》亦云:“季冬之月,星回岁终,阴阳以交,劳农大享腊 ”。由此可见,后来的蜡祭之仪,除了保持原始蜡祭祀“先啬”的本义之外,还有丰收之庆的含义了。
《通典》记载了唐开元年间蜡祭的盛况。皇帝礻昔 日礻昔 百神于南郊。礻昔 前,皇帝及从祀官斋戒。前三日,开始陈设乐器、礼器及御座。礻昔 日未明五刻,设神座,坛上置大明、夜明、神农、伊耆、后稷等一百九十位神主。仪程大致为奠玉币、毛血、奠玉帛,设馔、盥洗、奠爵如圆丘仪。然后读祝文、奏乐、行跪拜礼。祀日、月神的祝版、纸帛以火燎之;祀神农的祝版、纸帛则以土埋之。神农氏祝文曰:“维(某)年岁次( )月朔日,子嗣开元神武皇帝(讳),谨遣(具位)臣(姓名),敢昭告于帝神农氏:惟帝肇兴播植,粒此黎元,今时和岁稔,神功是报,谨以制币牺齐,粢盛庶品,明荐于帝。尚飨。”
《礼记?礼运》写到,孔子在参加蜡祭礼仪之后,“喟然而叹”。他对旁边的言偃说:“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指神农时代,孔说他没有赶上,但看到过志书,因而在观蜡祭之后,表示出对“天下为公”的神农时代十分景仰,可见蜡祭的影响是何等深刻。
蜡祭于清乾隆十年停止。“清初关外举行,庙建南门内,春秋设坛望祭。世祖入关,犹踵行之。”(《清史稿?礼志》)。蜡祭虽然停止了,但仍然可以从传统“春节”中感受“劳农大享礻昔 ”之农耕文化遗风余韵。
“藉田”与蜡祭一样,古已有之。商代的金文中就有“藉田”之辞。《诗经?周颂?载芟》是春耕藉田的乐章。蜡祭行于岁终,“报终成之功”;而藉田行于春始,祈求年谷丰登。
历代帝王对藉田十分重视,《礼记?月令》载: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后汉书?礼仪志》曰:“正月始耕,昼漏上水初纳,执事告祠先农巳享。耕时,有司请行事,就耕位,天子、三公、九卿、诸侯、百官以次耕”。刘昭注引贺循《藉田仪》云,“汉耕日,以太牢祭先农于田所”。又引《旧汉仪》云,“春始东耕于藉田,官祠先农,先农即神农炎帝也”。《通典》云,“北齐藉于帝城东南千亩,”“作祠坛于陌南阡西,广轮三十尺,四陛三谴、四门”,“每岁正月上辛后吉亥,祠先农神农氏于坛上,无配飨,祭讫亲耕”。“大唐贞观三年(629)正月二十一日,太宗亲祭先农,藉于千亩之甸”。《宋史》亦载,太宗雍熙五年(988)正月乙亥,亲飨神农氏于坛上,以后稷配。礼毕,次诣耕藉位,行三推之礼。“元至大、至正皆命祭先农,祝文曰:‘皇帝敬遣某官昭告于帝神农氏’。此神农之祭于藉田也”(《炎陵志》)。明清均行耕藉礼。明太祖,清康熙、乾隆帝,都亲耕藉田。雍正时,还将藉田之礼推行到州、县,并一直沿袭至清末。柬埔寨至今仍有“御耕节”,亲王亲耕“圣田”。藉田礼仪包括行耕藉礼(享神农炎帝)和天子亲耕。其历史之久,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无与伦比。这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国,历代王权借重神农炎帝的感召力,亲劝农耕,兴农固本的一项具有积极意义的举措。
“祭先医”也是对炎帝神农氏的特祀。我国传统医药学认为“医食同源”。炎帝神农氏在开拓耕播农业的同时,发现了医药。《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尝味百草,宣医疗疾,救夭伤人命”。《史记补三皇本纪》亦有:“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之载,故尊炎帝神农氏为“先医”。
炎帝神农氏对于医药的贡献,始见于《世本》,继有汉代的《新语》、《淮南子》等著作。成书于东汉末年的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总结了炎帝神农口口相传的药学知识,并名为《神农本草经》,将发现医药的功劳归于炎帝神农氏。
祀“先医”之礼,始自元代。《元史?祭祀志》云,“元贞初年,初命郡国通祀三皇……岁春秋二季行事,以医师主之”。《春明梦余录》说,“至于有元,自国都以至郡县,皆立三皇庙,于医者之学,如宣圣释奠礼”。
明代以来,“尤以医道关系民生至重,乃即太医院立庙,以祀三皇”。清代亦于太医院内设三皇殿,祭祀先医。《清史稿?礼志》云,“先医,初沿明旧,致祭太医院景惠殿,岁仲春上甲,遣官行礼。祀三皇,中伏羲,左神农,右黄帝”,“礼部尚书承祭,两庑分献,以太医院官,礼用三跪、九拜、三献”。随着现代医药学的发展,“祀先医”之礼在大陆已经消失,但“神农尝百草”的口碑仍广为流传。
(三)作为中华民族始祖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以炎黄子孙自谓,尊炎黄二帝为共祖。故春秋左丘明著《国语》,有“夫亡者岂无宠,皆黄炎之后”一说。
由众多氏族融合而成的古华夏族,始于炎帝时代。到黄帝时代,进一步巩固和壮大,先秦已基本具备雏形。此后,又经过几次民族大融合,至汉、唐,以古华夏族为主体,联合成长、壮大于中华大地的各个民族,逐渐孕育为以多民族为主要内容,以多元一体文化为主要特征、超越狭义血缘关系的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共同实体。人们从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始兴与统一,以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意义上,仍以炎黄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并且作为中华民族原初缔造者、始兴与统一的象征、凝聚力与认同感的共同标志。于是,对炎帝神农氏的祭祀,又有了新的意蕴了。
这种意蕴,在祀典中表现为,由重视天地之祀,趋向更加重视先祖之祀,并随着中华民族的壮大而丕显。至宋代,在历经汉、唐的兴衰存亡之后,进一步深化。因而宋太祖在江山初定,百废待兴的乾德初,即“命李昉、卢多逊等分撰历代帝王碑,遣翰林侍诏孙崇望等分诣诸庙,书于石”。“诏三年一享”、“造祭器,送诸陵庙”,“各置守陵户五”,并遣官诣陵致祭。明太祖亦于乾符初握的洪武三年,即“访先代帝王陵寝”,“自伏羲、神农,各制衮冕,函香币,遣秘书监丞陶谊等往修祀礼,亲制祝文遣之,每陵以白金二十五两,具祭文修葺陵庙”(《炎陵志》)。在明代的“御祭文”中,几乎都有祈祝国泰民安之辞。
应该提到的是,在历史上,活跃于古夏地域外的一些民族,亦曾建立过若干割据皇朝,但他们仍追溯炎黄二帝为其先祖。北周,为鲜卑后裔宇文泰所建。《周书.帝纪》载:“太祖文皇帝......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他的儿子孝闵帝即位后,诏称:“予本自神农。”辽为契丹族所建,元代脱脱撰《辽史》,直书:“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发祥于古华夏以此的元、清两代,他们入主中原之后,很快地认同并融入中华文化。元代除沿袭古制,行“郊天”礼、“祀岳渎”之外,十分重视祭先农、耕藉田,奉三皇、祀先医。有元一代,未曾稍怠。至元年间,大学士阿沙不花曾奉命诣陵致祭。清代入关以后,亦于顺治八年(1651),钦定帝王陵寝祭祀:“酃神农”,并钦遣侍读学士白允谦诣陵致祭。此后,凡国有大事,皆诣陵告祭。在现存的37篇“御祭文”中,告即位、亲政、复储的11篇,告靖边、军功的6篇,告灾祈福的1篇。
古华夏文化母体隔海相望的台湾,对炎帝神农氏的祭祀同样源远流长。台湾的神农信仰,至少始于明代。至今台湾以炎帝神农氏为神主的庙宇达一百三十余座,分别尊称为炎帝、炎王、五谷先帝、五谷爷、神农大帝、先农、先帝爷、药王大帝等。离家渡海,开垦台湾的先民们,对炎帝神农氏除了奉以农神药神,祈祝丰收吉祥之外,更多的是“数典念祖”,不忘根本。
到了近代,中华儿女经过争生存,谋统一,求发展,图富强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敬祖爱国之情已愈来愈强烈。于是就有了辛亥革命前夕,同盟会会员在炎黄二帝陵前的慷慨陈词;就有了抗战期间,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的疾笔奋书:“中华终竟属炎黄”;
湖南省主席、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披心沥胆:“岳荷炎帝余泽,捍卫湘土,饮水不思源,何异数典忘祖乎?”于是也就有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由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发起,社会各界共襄盛举,对炎帝陵的整修;台湾数十个炎帝神农庙,来炎帝陵为炎帝神农祀像开光;也就有了省市人民政府和海内外社会团体对炎帝陵的多次隆重祭典;“中华炎黄圣火”,炎帝陵“炎帝圣火”取火种仪式。
如果说,“五帝之祀”是慎终追远,对天地、自然、先祖的敬畏和酬答,而祀“先啬”、“先医”是报本返始,对农耕文化的推崇和承传,那么始祖之祭,则是敬祖爱国、表达对国家统一、民族昌盛的强烈愿望。
古之祀典,强调“生于心”。《礼记?祭法》云:“夫祭者,非物自外至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贤者能尽祭之义。”祭祀次数要求不烦不怠:“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礼记?祭义》。至于仪典,乃历代相沿,或因时因地因事各有斟酌。
炎帝陵祀典,宋始有定例。《宋史.礼制》载:“乾德初诏:历代帝王,国有常享,著于甲令,可举而行。......按祠令,先代帝王,每三年一享,以仲春之月,牲用太牢,祀官以本州长官,有故则上佐行事。”又定“太昊、炎帝以下……岁春秋祀以太牢”。宋开宝五年,易为五年一祀。诣陵致祭,则无常例,大致国有大事才遣官告祭。如淳熙十四年(1187)六月,天下大旱,宋孝宗诏“衡州葺炎帝陵庙”(《宋史?本纪》),并遣官告祭,禳灾祈福。
明初定议,“每三年出祝文、香帛,传制遣太常寺乐舞生斋往,命有司致祭。又命所在官以春秋仲月上旬择日致祭。又定每三年遣祭陵庙之岁,则停钦天山庙祭。”规定“遣使诣各陵致祭,陵置一碑,刊祭期及牲帛之数,俾所在有司守之。”
清代祀典,虽因明代旧制,但显添厚重。《清史稿》云:“凡巡幸所莅,皆祭陵庙,有大庆典,祭告亦如之。”如康熙二十一年(1682)平滇乱之后,“遣官致祭,颁册文、香、帛,给黄伞、御仗、龙纛各二,凡成武功,皆祭如典”。遣官诣陵致祭的礼仪十分冗杂。据《炎陵志》载,祭前,由钦天监择定宜祭之日,翰林院撰拟祭文,太常寺、工部、户部分别预备祭品、仪仗。由礼部开列侍郎以下,四品以上堂官名单,题请钦派致祭官。致祭官行前一日斋戒,届期赴礼部恭取祭品、祭文、仪仗,如遇皇帝亲阅,则另有程序。告祭官至地方后,各官朝服跪迎,并恭奉御祭文、香帛置龙亭内,供公所中堂,各官行三跪九叩首礼。祭前三日,告祭官斋戒,地方官备鼓乐、仪仗,行一跪三叩首礼,迎龙亭于祭所。祭前一日,告祭官省视祭品、祭器,地方官监视宰牲,然后率礼生演习礼仪。祭日四鼓,陈设祭器、祭品、牲俎,乐工,然后集庙门外恭候。五鼓,告陪祭官各朝服,由东戟门入殿。待击鼓三严,告、陪祭官就位。仪式为前后行三跪九叩首礼,中间三献、读祭文。迎神、初献、亚献、终献、受胙、撤馔、送神等均歌乐章。执事礼生达三十九人。陈设为,御祭紫降香、沉速香、绫寿币各一;祭器为爵、俎、登、铏、簠、簋、笾、豆、篚、罇等四十一件;祭品为牛、羊、豕各一,羹、黍、稷、稻、梁、型圤、薧鱼、枣、栗、榛、蓤、茨、鹿脯、饼、菹、醢等二十六种;烛二品。时祭,即于每岁春秋仲月吉日,“由守土正印官一员致祭,执事以礼生。”“陈设及行礼仪节与遣官告祭同”,“惟无乐歌”(《炎陵志》)。祭文,由礼部颁发。乾隆年间定例,炎帝陵大祭“该银二十一两”,“春秋二季原额银二十两”(《炎陵志》)。
现代祭典,乃在陵殿前举行。陈设为谷、豆类(九十九种)、干、鲜果(九十九种)、鲜活中草药(九十九种)。主祭、陪祭、参祭人员各佩胸花标识,由仪仗队引导,步行至朝觐广场。届时,锣鼓、角号齐鸣,龙狮腾舞,数十支唢呐奏古乐《大开门》,午门徐徐开启。队伍由花篮引导,依次由午门入,至行礼亭敬香、三鞠躬,然后肃立恭候。九时九分,祭祀仪式开始。仪程主要有:
⑴典礼仪式开始;
⑵主祭人就位;
⑶击鼓九通,鸣金九响;
⑷鸣炮、奏乐(乐队演奏古乐);
⑸敬献供品(五谷、三牲、鲜果)
⑹敬献花篮;
⑺向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座像)三鞠躬;
⑻主祭人恭读祭文;
⑼焚帛书;
⑽鸣炮、奏乐、礼成。
仪式结束后谒陵。
仪式不是固定的,可酌情增减。增加的如介绍参加祭祀的团体或主要人员、宣读祝贺活动的电文、接受捐赠等。仪式前后,在广场举行民间文艺表演。重大祭祀活动则刊碑纪念,并在谒陵后举行揭碑仪式。
台湾对炎帝神农氏的祭祀活动,以民间为主,多在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神农大帝诞辰日进行。钟宗宪先生曾撰文介绍,台北县三重市先啬宫一九九二年祭典盛况:“四月二十五日上午,由善信汇集一百多辆之大鼓车、南北管车、车鼓亭等车队,从先啬宫迎神出发,巡绕市境,市民们则在自家门口摆放香案牲礼祭品,当巡境队伍经过时,双手持香遥拜,并燃放鞭炮;是日,民众依例外烩宴客,各地食客络绎不绝,一时热闹非凡,交通为之堵塞。”其盛况所致,“三重市民代表会因代表参与迎神活动,出席人数不足而流会。”“四月二十六日上午十时,为诞辰祭典正式开始,由市长陈景峻亲自主祭,循古礼行三献礼,地方人士均各有所司,与前日之盛况相较,显得庄严肃穆。”
台湾社团在炎帝陵举行的祭祀仪式则较为简单。一九九○年,台北市姜氏宗亲会祭陵仪式为:⑴祭祀仪典开始;⑵鸣炮;⑶主祭者就位;⑷陪祭者就位;⑸全体肃立;⑹上香;⑺献花;⑻献供;⑼读祭文;⑽向始祖炎帝神农氏圣像敬礼;⑾自行上香祭拜;⑿恭焚祭文纸帛;⒀赠送纪念牌;⒁鸣炮;⒂礼成。祭祀后谒陵。近几年,台湾祭陵团体日增,仪式各异。有的着统一服装(古装);有的带炎帝塑像,在炎帝陵殿“开光”;有的仍行三跪九叩首礼,十分虔诚。
今日之炎帝陵,以华夏始祖的归根之地和中华文化的发端之源,成为我们民族永恒的感情纽带、不朽的精神圣山。她以跨越时空的力量,牵引着华夏儿女,跨洋过海,翻山越岭,步入其间。诣陵祭祖,所含蓄的文化意蕴和显示出的文化张力,是五千年文化的沉淀和升华。
一炉馨香、袅袅不绝,烧燃了数千年,祈祝着“民富国强”。这是民族的夙愿,是亿兆子孙的心香。
铁槛寺的铁槛寺水月庵考
这里的槐代表正统,国君的意象。
拓展
槐树在古代有这几种含义:
1、《春秋·说题辞》槐者,虚星之精。虚星之精是什么?天虚星--属丁火,主耗败与空虚之星,助破军之恶:《二十八星宿歌》有言:“虚星造作主灾殃。”所以,槐树是阴树,是荫蔽一方家乡亡灵的树。
取"鬼--人死身体入土,灵魂归祖庙"之意作参照,表示槐树是"守土树",一般栽在村口或庙门前,以候望游子叶落归根,魂归故里。借"怀"声表示游子怀念故里。(来自百度百科)
2、《周礼?秋官》中记载: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见天子时,分别站在那三棵槐树下。周代的槐,有崇敬的意思在里面。因此后人将大槐树比作宰相国公辅助国君的含义,槐树因此成为国树。
3、元明之后,与时推移,槐树又获得了一种新品格,“山西洪洞大槐树”成为移民文化的一种象征,在明清时期形成新的民俗内涵。(摘自《槐树意象的民俗象征》纪永贵 )
内容提要:
1.铁槛寺原型为杭州钱塘祠,亦称钱王祠;
2.水月庵原型为杭州艮山门外水月老人庵。
王熙凤和宝玉也去送葬,但没有住在铁槛寺,而是住在附近的水月庵。书中交代:即今秦氏之丧,族中诸人皆权在铁槛寺下榻,独有凤姐嫌不方便,因而早遣人来和馒头庵的姑子净虚说了,腾出两间房子来作下处。原来这馒头庵就是水月庵,因他庙里做的馒头好,就起了这个浑号,离铁槛寺不远。之后就是王熙凤弄权铁槛寺,拆散张金哥姻缘,害死两条人命;秦钟与尼姑智能私自幽会,得趣馒头庵,结果一命呜呼的故事。
从以上对铁槛寺和水月庵的描写看,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铁槛寺是个家庙,从祖上起就是家族停灵寄放的地方;第二,铁槛寺位于城外,与水月庵相距很近;第三,水月庵因为馒头做的好,又有馒头庵诨号;第四,作者之所以如此取名,意在表现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的思想。
早就有红学家指出,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诗句出自宋代范成大的《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诗,不过范成大原诗铁门槛应作铁门限,虽然意思相同,但用字显然不同。能否成为《红楼梦》中铁槛寺命名的来源,殊可怀疑。至于馒头庵源于庵中馒头的说法,不过是作者故弄狡狯罢了,原意还在于与铁门槛对应的土馒头,乃是古人对坟头的戏称。
如果说范成大的铁门限不能成为铁槛寺名称的直接来源,那么唐代诗僧王梵志有一首打油诗,却似乎可以认定为铁槛寺和馒头庵名称的直接出处。其诗云:世无百岁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槛,鬼见拍手笑。城外土馒头,馅食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不过,不论范成大的诗还是王梵志的诗,表达的都是富贵荣华不足恃的虚无思想,很难设想任何贵族家族修建家庙时,会用如此虚无之字样命名,因为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都信奉祖先荫庇,希图家族长盛不衰,怎么可能用铁槛寺、馒头庵这样丧气的字眼去为家庙命名呢?《红楼梦》作者在书中经常运用一声两歌的手法叙事状物,比如这个馒头庵,就有土馒头(坟头)和庵中馒头好两重含义,弄得扑朔迷离;那么,这个铁槛寺是否也有类似的问题呢?
其实,《红楼梦》书中这个铁槛寺,与书中的清虚观、天齐庙、水仙祠、水月庵一样,其原型都取自杭州真实的宗教场所。书中所说的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等字样特指杭州,清虚观的的原型是抱朴道院,原名为冲虚观;天齐庙的原型就是吴山的东岳庙,水仙祠的原型就叫做水仙祠。这些笔者过去都曾进行过专门考证,这里再考证一下铁槛寺和水月庵的真实原型。
《红楼梦》中的铁槛寺,其原型应为杭州的钱王祠。钱王祠又称钱塘祠,是吴越国(公元907--978)武肃王钱镠的祠宇。钱镠(852--932)杭州临安人,任吴越国国王时,治理杭州的方方面面非常出色,尤其是兴修水利,疏浚西湖,修筑钱塘江海塘等方面,更是功绩卓著。《宋史》载:钱镠为吴越王,作御潮铁槛于江中,未成而潮至,王命万弩射之,潮果退。筑土一升者,赏钱一升。名之曰钱塘。《红楼梦》作者之所以用铁槛寺为钱王祠命名,其义应是出自钱王建铁槛御潮的故事。
钱镠出身寒微,早年贩盐自活。骁勇有谋略。唐僖宗时,平浙寇王仙芝,拒黄巢,灭董昌,积功自显。梁开平元年,封镠为吴越王。是年,省茔垄,延故老,旌钺鼓吹,振耀山谷。时将筑宫殿,望气者言:因故府大之,不过百年;填西湖之半,可得千年。武肃笑曰:焉有千年而其中不出真主者乎?奈何困吾民为!遂弗改造。钱王修宫殿不图千年基业的故事,与铁门槛、土馒头诗句的境界是直接相同的,不过其意义更积极些。
钱王祠首建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杭州郡守赵抃,特地为钱镠建立表忠观,以此表彰他的功绩。北宋著名诗人苏东坡也称赞他有保卫两浙之功,并立《钱氏表忠观碑》于钱王祠侧。元明以来,钱王祠渐废,明嘉靖三十九年,督抚胡宗宪另建祠于灵芝寺址,塑钱氏三世五王像,春秋致祭,令其十九世孙德洪者守之。郡守陈柯重镌表忠观碑记于祠。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清圣祖御书保障江山一额。
洪升在《红楼梦》中刻画铁槛寺的原型,应是清初顺康年间的钱王祠。这个钱王祠不是洪家的家庙,但却是四大家族中钱家的家庙,钱家乃是钱王的后代,就是《红楼梦》书中薛家的原型,故称其祖先为紫薇舍人。此时庙中尚有钱王后裔看守香火,家族中死了人,在这里停灵寄放棺椁是很正常的事情。清代已降,钱王祠再次荒废,近年来杭州构建文化大产业,又一次重建了钱王祠。
重建后的钱王祠,总用地面积约20亩,总建筑面积为3200平方米,采用明代时期祠庙建筑的造型和格局,重建了牌坊和祠宇院落,配置假山等庭园景观,形成了颇具园林风格的祠宇建筑。塑像重现了吴越三世五王的风采,而大型壁画和诗词字画,重现了吴越时期杭州的乡风民俗和盛世景观。整个祠堂由献殿、功臣堂等八个庄严肃穆、雄伟轩昂的殿堂组成。祠内还有一座古戏台,专门上演钱王传说的昆剧折子戏。钱王祠内石碑林立,除了北宋神宗元丰元年表忠观落成时,由资政殿大学士知杭州府事赵抃撰文,苏轼书写的第一方石碑《表忠观记》外,最引人注目的还有两方石碑:一方是宋末文天祥所写武肃王传,全文共三百字。另一方是明初刘基撰写的武肃王传,全文亦只四百五十一字,皆写作俱佳,堪称国宝级文物。
如果说钱王祠就是铁槛寺的原型,那么,钱王祠附近果真还有个水月庵么?现在没有了,但当年确实曾经有过。杭州现在有条街道名为水月街道,是否出自这个水月庵,不得而知。这个水月庵当年的位置就在艮山门外,距离钱王祠仅一箭之地。
据清吴庆坻《蕉廊脞录》记载:水月老人,艮山门外百步塘,有水月庵,水月老人故居也。老人孙姓,名文,字文石,号水月,会稽诸生,隐于杭,榜所居为梅园。清朱翊清《埋忧集》也记载:武林艮山门外水月庵,即水月老人故居。老人姓孙名文,字文石,号水月。会稽诸生。国变后,隐于杭,榜所居曰梅园。性恬静,一介不取,间为长短歌词。问其年,尝称九十。发尽秃,人多以僧呼之。
徐珂的《清稗类钞》方伎类一记载了一个水月老人论大虫的故事。水月老人,姓孙,名文,字文若,会稽人,明末诸生。入国朝,隐于杭,所居为梅园,在艮山门外之百步塘。老人性简静,一介不取,间为歌辞以自娱。问其年,辄曰九十。人以其发尽秃,故呼之为僧。顺治初,范忠贞公承谟抚浙,老人固预知之。盖老人与其大父雅故,忠贞幼时,尝抚其顶曰:儿当建节吾土。至是,忠贞奉母命,物色而得之,屏驺从往谒,寻为出俸修塘。时浙西多虎,老人辄语之曰:山上大虫任打,门内大虫休惹。忠贞寻奉命督闽,濒行,老人诫之曰:耳后火发时,须有主意。门内虫,闽也;耳后火,耿也,盖指闽藩耿精忠也。康熙甲寅,闽藩变作,忠贞死焉。人遂以老人为能前知,争趋之。老人避去,不知所终。土人乃改其居为水月庵,肖其像若僧,募僧奉之。
这个水月老人居所梅园改建并募僧奉之的水月庵,应该就是《红楼梦》中水月庵的原型,作者使用的乃是原型之原名,不过虚陪一笔,另起个馒头庵诨号而已。
2007年3月1日于长春
附录一:苏轼《表忠观碑记》:
熙宁十年十月戊子,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杭州军事臣言:故越国王钱氏坟庙,及其父、祖、妃、夫人、子孙之坟,在钱塘者二十有六,在临安者十有一,皆芜秽不治,父老过之,有流涕者。谨按:故武肃王镠,始以乡兵破走黄巢,名闻江淮。复以八都兵讨刘汉宏,并越州以奉董昌,而自居于杭。及昌以越叛,则诛昌而并越,尽有浙东西之地,传其子文穆王元瓘。至其孙忠献王仁佐,遂破李景兵而取福州。而仁佐之弟忠懿王俶又大出兵攻景,以迎周世宗之师,其后,卒以国入觐。三世四王,与五代相为终始。天下大乱,豪杰蜂起,方是时,以数州之地盗名字者不可胜数,既覆其族,延及于无辜之民,罔有孑遗。而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然终不失臣节,贡献相望于道。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舞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皇帝受命,四方僭乱,以次削平。西蜀江南,负其险远,兵至城下,力屈势穷,然后束手。而河东刘氏百战守死,以抗王师,积骸为城,洒血为池,竭天下之力,仅乃克之。独吴越不待告命,封府库,籍郡县,请吏于朝,视去国如传舍,其有功于朝廷甚大。昔窦融以河西归汉,光武诏右扶风修其父祖坟茔,祀以太牢。今钱氏功德殆过于融,而未及百年,坟庙不治,行道伤嗟,甚非所以劝奖忠臣、慰答民心之义也。臣愿以龙山废佛寺曰妙音院者为观,使钱氏之孙为道士曰自然者居之。凡坟庙之在钱塘者,以付自然。其在临安者,以付其县之净土寺僧曰道微。岁各度其徒一人,使世掌之。籍其地之所入,以时修其祠宇,封植其草木。有不治者,县令亟察之,甚者,易其人,庶几永终不堕,以称朝廷待钱氏之意。臣昧死以闻。制曰:可。其妙音院赐改名表忠观。
铭曰: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笃生异人,绝类离群。奋挺大呼,从者如云。仰天誓江,月星晦蒙。强弩射潮,江海为东。杀宏诛昌,奄在吴越。金券玉册,虎符龙节。大城其居,包络山川。左江右湖,控引岛蛮。岁时归休,以燕父老。晔如神人,玉带球马。四十一年,寅畏小心。厥篚相望,大贝南金。五胡昏乱,罔堪托国。三王相承,以符有德。既获所归,弗谋弗咨。先王之志,我维行之。天祚忠孝,世有爵邑。允文允武,子孙千亿。帝谓守臣,治其祠坟。毋俾樵牧,愧其后昆。龙山之阳,岿焉斯宫。匪私于钱,惟以劝忠。非忠无君,非孝无亲。凡百有位,视此刻文。
附录二:钱王祠新貌(缺图)
钱王祠
钱王墓
钱王殿钱王像
钱王祠正门(官方称为墓阙)
本文来自作者[水青]投稿,不代表溟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mingyu.com/zhishi/202508-1372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溟宇号的签约作者“水青”
本文概览: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古代,祭祀与保土卫疆是事同等重要的。 炎帝之祀,源远流长。《史记?封禅书》云,秦灵公三年(-423),在吴阳“作下畤,祭炎帝”。这是祭祀炎帝最早的记载...
文章不错《中国古代怎样祭祀?》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