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故事形成的时代背景:
牛郎织女的故事大约在东汉末年初步定型。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完成中央集权时期,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矛盾日益尖锐,人民向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这便产生了牛郎织女婚后过着自由美满生活的描述;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的理想很难实现,而王母的思想行为正反映了封建势力的冷酷无情,对人民的压迫,这便产生了牛郎织女天各一方,只能一年相会一次的情节。故事歌颂了劳动人民反对封建压迫、争取自由幸福的叛逆精神,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牵牛星和织女星:
秋天晚上,我们仰望星空,在银河系的东西两侧可以看到两颗最亮的星星,就是牵牛星、织女星。牵牛星、织女星看来只有“一水之隔”,其实距离甚远。两星相隔约16光年。它们跟太阳一样,都是恒星。两星的位置是不变的,永远没有相会的机会。
《牛郎织女》只是一个民间传说,没有作者。是我国最有名的一个民间传说,是我国人民最的关于星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谁最先说出来的,什么时候开始在民间流传——这两个问题还有待考证。
汉魏六朝的志怪小说《搜神记》有《毛衣女》,与织女的传说有关,很可能是其雏形。
《搜神记·毛衣女》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位农夫在田野里看见七个女子,都穿着羽衣。他不知道她们是鸟变的。他悄悄爬过去,拿过其中一个女子脱下来的羽衣,藏了起来。这七个鸟人,在田野里玩够了,都先后飞走,只有丢失了羽衣的鸟人留了下来。这个农夫娶了鸟人做妻子。鸟人先后生下了3个女儿。几年后鸟人向大女儿询问羽衣的下落,被告知羽毛衣藏在稻谷堆下。于是,鸟人就找来羽衣,穿上它头也不回地飞走了。
另外南北朝时代写成的《荆楚岁时记》里有这么一段:“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另《后汉书·天文志》:“织女,天子真女。”《史记》:“三星,在天纪东端,天女也。”《焦林大斗记》:“天河之东,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谓之织女。”天河就是我们在夜里看到的那条横贯天空的光带;我国古人也把它叫做“银汉”、“星河”、“天杭”、“银潢”、“明河”、“高寒”等等。现在天文学家叫它“银河”。织女星在银河的东边,它的西名是Vega。
《牛郎织女》应成形于汉代,后多被词人引入诗词之中,并且在黄梅戏里是大受欢迎的曲目。
应该没有固定的作者,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关于银河及牛郎织女星而创造出的有关爱情的美丽神话。
本文来自作者[潇湘廿四歌]投稿,不代表溟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mingyu.com/jingyan/202508-1787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溟宇号的签约作者“潇湘廿四歌”
本文概览:牛郎织女故事形成的时代背景: 牛郎织女的故事大约在东汉末年初步定型。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完成中央集权时期,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矛盾日益尖锐,人民向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
文章不错《叶圣陶在写牛郎织女的时候是在什么背景下的》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