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之下》中的严嵩最后结局和历史真实结局是否有出入?

网上有关“《锦衣之下》中的严嵩最后结局和历史真实结局是否有出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锦衣之下》中的严嵩最后结局和历史真实结局是否有出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没什么大的出入,基本差不多。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严世蕃被判斩首,在行刑前大哭一番,严嵩被没收家产,削官还乡,无家可归。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四月二十一日,严嵩在贫病交加中去世,终年八十七岁。他死的时候,寄食于墓舍,既无棺木下葬,更没有前去吊唁的人。

一、严嵩简介

严嵩(1480年3月3日?1566年5月10日),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江西袁州府分宜(今江西分宜)人,祖籍福建邵武,明代政治家、权臣。

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累迁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六十三岁时入阁,加少傅兼太子太师、谨身殿大学士,后改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诬害夏言,再任内阁首辅,专擅国政近十五年之久。

二、严嵩的功过

严嵩之所以会被后世评价这么低,一大半是替当时的嘉靖皇帝背黑锅。严嵩当政时,已经是嘉靖中晚期,嘉靖皇帝已经不像继位之初那样英明睿智,勤于国事。当时的嘉靖因为常年沉迷修道,好恶无常,威福自操,以帝王心术玩弄群臣,臣僚皆是战战兢兢。他伴着这位君主,天天如临深履薄,哪里还敢窃弄威柄。

严嵩只不过是被嘉靖皇帝树立在群臣中的靶子,用来吸引群臣的火力,以便皇帝隐于幕后,掌控大局。所以严嵩及其党羽干的坏事,如陷害忠良等,很大一部分都是嘉靖皇帝默许的。至于明史中所说的严嵩,只知道逢迎媚上,不敢劝谏,其实不止严嵩不敢劝谏,其他大臣也不敢啊,嘉靖帝对臣子可是出了名的苛刻。以嘉靖的脾气,谁敢忤逆他,别说严嵩,就是同朝的徐阶、高拱等所谓的忠臣不也是默默无声嘛。

严嵩当政期间还是干了许多事的。他眼光独到,对大局的掌控很到位。他面对国家财政崩溃,南北两线皆有战事的情况下,勉力支撑危局。在北方,通过通商互市和分化等措施,暂时安抚鞑靼人,保证九边的平静。

在南方,为了平定倭寇,他鼎力支持东南总督胡宗宪的各项政策,支持胡宗宪编练新军。正是在严嵩的支持下,胡宗宪才能放手大胆的实施自己的平倭战略,为倭寇的最终平定奠定基础。

当然严嵩也绝非好人,他结党营私,打压政敌,尤其是他的儿子严世蕃,好色成性,敛财无数,异常狂妄,在严嵩把持朝政的20年,通过卖官鬻爵,搜刮大量钱财,可谓富可敌国。最终严嵩也是倒在自己儿子身上。

严嵩简介,严嵩怎么死的,严嵩书法,严嵩最终是被谁杀死的

严嵩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权臣之一。严嵩的仕途生涯都决定在皇帝一个人的手里,严嵩入阁二十一年,任首辅十五年,在任相期间,蛊惑世宗,贪污受贿,却深受世宗信赖。严氏父子奸险误国,而世宗却无动于衷,在世宗的纵容下,严嵩到底贪污了多少钱?如此这样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奸臣严嵩是怎么垮台的呢?又是怎么死的呢?

嘉靖四十年,严嵩已经八十多岁了,老朽昏聩,他为世宗进献的青词已不能使世宗称心如意,渐渐地便对严嵩心生不满。后来世宗又听说严嵩儿子严世蕃贪虐*纵,对其父子更加厌恶。另一大臣徐阶感觉到了世宗对严嵩的态度,便买通了深受世宗信任的道士蛊惑皇帝。道士在扶乩时,显现出分宜父子,奸险弄权的字样,留待皇帝正法。

这一年,皇帝的万寿宫发生火灾,向大臣征求意见,严嵩建议皇帝搬到英宗被幽锢的南宫去,世宗十分生气。而徐阶迎合圣意,主张重建万寿宫,徐阶在世宗心中的地位取代了严嵩。严嵩失宠后,御史邹应龙上疏弹劾严嵩。嘉靖四十一年,世宗在徐阶的鼓动下,罢除严嵩官职,勒令回乡,严世蕃谪戍雷州卫。

严世蕃在谪戍雷州中途跑回江西老家,嘉靖四十三年,严世蕃又被御史弹劾。世宗大怒,将严世蕃逮捕下狱,第二年被斩,严嵩被削籍为民,家产尽抄。无家可归的严嵩只好住在祖坟旁的茅屋中。嘉靖四十五年四月,严嵩在孤独和贫病交加中去世。临死前,严嵩艰难地写下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掷笔而死。

严嵩贪污了多少钱?

据《天水冰山录》所载,仅是他北京的府邸,江西的老家,查抄出来的财产,计有:一,纯金器皿3185件,重量11000余两;二,玉器857件;三,耳环 耳坠267双;四,布缎绫罗纱绒14300余段;扇柄27300余把;五,南昌和分宜的第宅房店3300余间。总值约合人民币3亿至4亿元左右。

为什么没人敢悼念严嵩的死?

 严嵩简介严嵩怎么死的严嵩书法严嵩最终是被谁杀死的

严嵩简介

严嵩(1480年-1567年)字惟中,号勉庵,是个江西人。严嵩是明朝嘉靖年间著名的权臣,因为把持朝政达二十年,期间犯下铲除异己、结党营私、贪污卖官、败坏朝政等罪行,所以后世一般认为他是一位奸臣。除此之外,严嵩在书法、诗词等领域也极有造诣。

严嵩画像

严嵩在25岁的时候高中了进士,可惜后来患上大病,退官回家养病了整整十年。复官后的十几年,严嵩一直在翰林院任职。之后通过讨好自己的同乡、深得嘉靖皇帝明世宗宠信的礼部尚书夏言,在1532年升为了南京的礼部尚书,四年后入京任职,没几年就成为内阁大学士。

世宗沉迷道教,夏言时常反对而严嵩一味讨好皇帝,因此在世宗眼中,严嵩开始比夏言更为重要更遭他喜欢。等到严嵩羽翼渐丰,他就开始攻击迫害夏言,经过几年的努力,夏言先是被罢官后又被斩首,严嵩也因此成为内阁首辅。

之后,虽然也有一些大臣不满严嵩专权,出面上疏列数他的罪行,希望世宗将其处死,可惜这些异己都反而被严嵩铲除,所以当时严嵩在朝中没有一个可以跟他敌对的大臣。因此严嵩从此专权二十载,为所欲为。而他的儿子严世蕃,也借着老子的光,不必科举就入朝为官,父子俩权倾朝野。

最后,世宗也慢慢对严嵩父子产生厌恶。恰好世宗身边的一个道士通过扶乩说严嵩是奸臣,因此,严嵩被罢官抄家,儿子被杀头,自己在外流浪了两年后病死。

严嵩书法

严嵩从小勤奋好学,为官后也一直笔耕不辍,所以他也练就了一手好书法。严嵩的书法不仅在当时明朝堪称一绝,即使是放在中国整个历史上也算得上是一位书法大家。与他相似的,历史上还有蔡京、秦桧这两位,这表明传统“字如其人”的说法并不一定。

严嵩书法

严嵩官居高位又有一手好书法,自然各地都有不少他的墨宝。但是因为后世对他的定性是奸臣,拥有他墨宝的主人可能害怕走漏风声从而大难临头,所以严嵩的书法作品大多已经失踪,流传至今的不多。其中,主要可以分为榜书、碑文、印文、卷轴四个大类。

榜文就是指宫殿大门的匾额上的书法作品,这一类数量不多但应该是严嵩书法作品中最为出名的。其中以在北京的最多,比如“至公堂”、“孔绥皇祚”、“太极先林”、“六必居”等。

此外,各地也有不少,比如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山东孔庙的“圣府”。碑文据说只有两个,其中一个是杭州西湖 岳飞 墓旁的“满江红”一词。印文就是严嵩自己的印章。卷轴,据说是严嵩生前最多的书法作品,但因为容易毁坏保留下来的反而最少,主要是他的“千字文”。

除了自己喜欢书法,严嵩也很喜欢名家的墨宝。据说他的家中书画作品无数,最后抄家时搜出了许多珍贵的名人字画。此外,史书记载了他为了抢夺《清明上河图》而杀害原主人的故事。

严嵩是怎么死的

1562年,严嵩被人弹劾,明世宗嘉靖皇帝终于下令,拔出了严嵩的所有官职并勒令他回到原籍。没过几年,他又被削去官籍贬为庶民,家财也全部被抄,1567年,在贫穷和疾病中去世,落了个凄惨的下场。

严嵩刚开始只是被削官而已,世宗并没有想让他死,可最后却再次降罪这才导致了他最后的死亡。而第二次降罪的祸根是在他的儿子严世蕃,也就是说他受了儿子的牵连。

当严嵩下令被罢官还乡时,他的儿子和党羽也被遣送去驻守边疆。可是没多久,严世蕃一行就在途中私自逃回了家乡。之后,严世蕃以及党羽罗龙纹等人,网罗江洋大盗等亡命之徒,在乡里横行霸道,为非作歹。

也是因此,又有人来上书弹劾严世蕃,而状告的主要两条罪行是作乱和通倭,而这两条正是世宗嘉靖最为讨厌的,所以才换来了严世蕃的杀头,甚至牵连了父亲严嵩。原来,严世蕃的党羽罗龙文,本身就是倭寇的亲戚,两人的亲密交往也就自然而然成了那些仇视严嵩一家的人的把柄,甚至多了一个意图作乱的罪名。

严嵩被削籍抄家后,可谓无家可归穷困潦倒,加上年事已高身染重病也是常事。因此,一直苟活在他人墓地里的严嵩在1567年病死,享年87岁。据说,他在弥留之际写下了“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两句。死后,严嵩不经没有棺木下葬,而且没有一个人敢去吊唁,直到万历年间才得以安葬。

严嵩是哪里人

严嵩是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介桥村人,所以他的号里有一个就是“分宜”。因为是严嵩的故里,那里也一直在以严嵩作为自己发展旅游业的文化名片,保留了许多严嵩的遗迹和文物。据说现在,村里还有许多与严嵩同族的严姓后裔。

严嵩故里

严嵩一生在世87年,其中25岁高中举人前一直居住于家乡,而之后不久他因为患上大病而退官回到原籍整整十年,以及最后他倒台后死前也是被送回家乡。因此,严嵩一生有接近40年的时间是生活在家乡的,因此,他给家乡留下了许多文物和遗迹。

据说在岩松的家乡,和他有关的历史遗存,有数百件之多。比如他的故里有几十栋明清时期的古祠,有严嵩的真假墓地,有严嵩的家庙等,同时也流传了不少有关的传说。比如,介桥村原来叫介溪村,因为当地有一泉水自西向东流淌,形成了一个池塘,被称为介塘。严嵩的父亲在当地捐资修建了一座石桥,严嵩后来把它称为介桥,于是该村就改名为介桥村。

擅长诗词的严嵩,据说一生写了1300多首诗词作品,其中描写赞颂江西省名山名胜的诗词就有200多篇。比起他的诗词,严嵩更为留名青史的是他的书法。就跟诗人喜欢在旅游时写首诗来抒发感慨一样,擅长书法的文人大多也喜欢在名胜古迹留下自己的墨宝,此外也有许多人愿意来求他的墨宝。所以在严嵩的家乡,他的书法作品有不少。

现在发现的严嵩的文物不多,两方私印,一张卷轴,一件御赐的皇袍,两件象牙朝笏等。

严嵩父子

严嵩因为一生忠于自己的妻子,没取小妾,所以子嗣不多,据记载,只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严世蕃。因为是独子,严世蕃从小深受严嵩宠爱,他也一直仗势欺人胡作非为,最后严嵩凄惨的下场也可以说某些程度上是受到了儿子的牵连。

据说,严世蕃长得短小矮胖,和瘦瘦高高的父亲严嵩很不相同。不过他在智力方面很好地继承了严嵩,所以从小聪明机灵,长大后通晓时务,很回揣测他人的心意,甚至被称为是嘉靖时期第一鬼才。严世蕃没有通过科举入朝为官,而是借了严嵩的恩荫,先在国子监读书后来直接做官,在严嵩的扶持提拔下,一路高升。

后来因为严嵩官居高位,任内阁首辅,但年事已高又要时常伺候在皇帝身边,于是他就慢慢把政务工作交付给儿子严世蕃来接手。而他写的公文票拟十分迎合嘉靖皇帝的心意。此外,据说严嵩被皇帝赞赏的许多青词,也是出自严世蕃之手。由此可见严世蕃的聪明,因此在当时父子俩被称为“大小丞相”。

父子俩权倾朝野后,愈发肆无忌惮,严世蕃更是骄奢*逸,无恶不作。严世蕃通过卖官鬻爵等方式大肆搜刮钱财,多到富可敌国,他把金山银山藏在地窖里,有次给父亲看,严嵩就感觉可能大祸临头。严世蕃的生活更是奢靡,妻妾27个,侍女更是无数,据说《金瓶梅》里的西门庆就是以他为原型,当时还有关于他的美人盂的故事。

最后,严世蕃被弹劾入狱,第二年被斩首,也是因为他,已经被削官的严嵩被贬为庶民,抄尽家产。

严嵩后人

严嵩虽然高寿但因为只有一个妻子没有小妾,所以一生子嗣极少,只有儿子严世蕃和两个女儿。据记载,严嵩只有6个孙子和1个孙女,外加两个恩养孙子。再加上后来严嵩倒台严世蕃斩首,他的后人如何成了一个谜。

严嵩故里

严嵩一家,他的妻子在他倒台前就以去世,儿子严世蕃后来被弹劾入狱时隔一年就被斩首,自己要再两年后才因病逝世。至于严嵩其他家人的情况正史记载较少,不过史书也没有严嵩被满门抄斩之类的记载,因此他们存活的可能很大。

据说,严嵩倒台严世蕃被斩首的时候,受其牵连他的家人中有27个被下令遣送去戍边,说是戴罪立功。而等到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开始专政,严嵩的政敌徐阶等人也已经死的死、倒的倒,因此严嵩后人又开始回到了官场。比如严嵩的第二个孙子,严绍庭据说因为平定倭寇侵扰有功,而被官复原职。而他的儿子严云从后来更是高中武进士,也曾经为朝廷屡立战功,在明朝灭亡后也没有入清朝为官,是严嵩的后人里面相对比较显贵和出名的一个。

不过,关于严嵩的后人的记载基本上也就到严云从为止。因为清朝刚刚建立,汉族对满族统治的反感还很深,所以反抗不断。于是,清朝开始大兴文字狱,杀害了不少不顺从统治的汉族文人士大夫。清廷为了缓和矛盾,就拿明朝来说事,把严嵩定性为奸臣加以贬责。至此,严嵩的后人的境遇可想而知,大概他们也是那个时候开始过上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严嵩后张居正的关系

张居正和严嵩都是明朝的宰相,纵观他们俩人的一生,也有相同点。虽然严嵩被后人称为奸相,遗臭万年,但是严嵩和张居正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都有相似的经历。

张居正和严嵩都是天才级别的人物,他们俩在青年时期就已经展现出很高的才情,年纪轻轻都已进入官场;第二点就是张居正和严嵩在书法和文学造诣方面都有很不错的成就,张居正的行书写的很好,诗词都还不错,而严嵩的书法造诣很高,并且擅长写青词。第三点就是,张居正和严嵩都有一位良师益友,张居正的良师益友是徐阶,严嵩的是夏言。

夏言和严嵩是老乡,夏言很提拔重用严嵩,但是严嵩却出卖迫害了夏言,最后夏言去世之前,又对徐阶进行了拉拢和培养,最后徐阶推翻了严嵩。张居正做宰相一方面是自己的斗争结果,另一方面是冯保和高拱在斗争中,张居正获得了利益。

除此之外,俩人的下场都很凄惨。张居正生前死后都很光荣,但是在不久之后,便遭到反对党派的迫害,明神宗下令对张居正的家进行抄查,还对他的家属进行流放,最后家中所剩人员寥寥无几;严嵩晚年更是饿死街头,还遭遇了千古骂名。

但是他俩对政治上的不同追求,又致使他们在历史上的评价不同。严嵩做了宰相之后,利用职位之便大量的敛财贪污,成为一位奸臣;而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使明朝的统治得以延续60多年,而这一切都与张居正所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严嵩抄家

严嵩以及其儿子严世蕃在明朝嘉靖年间,总共专权长达20年之久。期间,两人通过接受赏赐、贪污受贿、卖官鬻爵、巧取豪夺等途径,不断敛财导致富可敌国的地步,所以严世蕃才敢口出狂言说朝廷没他富。最后,两人倒台被抄家,钱财一半充边饷,一半入内库。

《天水冰山录》

贪官钱多又来路不明,因此他们大多喜欢藏钱。不过据说严嵩和他儿子严世蕃对藏钱有不同的喜好。严嵩比较低调,把成堆的金银锭、金银条都回炉再造,变成锅碗瓢盆等日用品。和父亲不同,严世蕃就奢华得多,他很享受金山银山围绕的感觉,所以就在家挖了十几个地窖来放金银珠宝。

严嵩倒台后不久,严世蕃被人弹劾而下狱,第二年结案后斩首,严嵩也因此被削籍,同时两人的家产全部被抄。据说,当时为了抄家把他的家产列成一份清单,因为数量实在庞大,记录的字数越来越多,最后总计六万多字,变成了一本书。书名叫《天水冰山录》,取的是“太阳一出冰山落”的意思。

据《天水冰山录》记载,严嵩抄家时总查出了黄金一万多两,白银两百多万两,以及几千件金银珠宝首饰等。就严嵩的金银而言,和他之前的大太监刘瑾抄家时搜出的黄金250万两、白银5000万两相比,的确小巫见大巫了,甚至还不如他的一些手下。

但和没文化俗气的太监不同,严嵩本身很有文学造诣,所以自然就很喜欢附庸风雅,他常常拿钱来换各种书画、典籍等物件。严嵩收藏的自然都是上乘的书画,罕见的孤本,这些文物的价值就不是一般金银可以相比。

严嵩是奸臣吗

判断一个人是忠臣还是奸臣,一般从他的功绩和品德两方面进行分析,两者相加,功大于过,善大于恶,那就是忠臣,反之则为奸臣。而从严嵩的生平来看,他在这两方面都称不上好,所以是一个奸臣。

严嵩一生为官大约40年,其中二十多年官居高位,甚至身为内阁首辅等同丞相,专权一时。加上明世宗嘉靖皇帝对他十分信任,严嵩原本是可以大展宏图,做出一番事业来改变当时朝政的混乱、官场的腐败等问题。但是就已知的史料来看,他并没有做出什么功绩,既没有劝阻皇帝专心朝政,反而鼓励纵容他沉迷道教。严嵩一生做出了不少危害社稷的事情,比如,严嵩陷害了不少忠良,比如提拔他的夏言、弹劾他的杨继盛等人;比如,卖官鬻爵,疯狂敛财;比如,纵容儿子和手下为非作歹等。

就严嵩的个人道德而言,后世存在一定的争议,毕竟人性复杂。从之前举例的恶行来看,严嵩的品德应该用败坏来形容。但是,严嵩也有不少亮点:比如勤奋好学,一生笔耕不辍;比如,一生只有一个妻子没有小妾并一直忠诚于她;比如,热心乡里,为家乡修建了不少桥和路。

不论严嵩的个人道德是否恶劣,至少称不上美好,而他又毫无功绩反而恶贯满盈,无论如何都只能称之为一个奸臣。与他相反,张居正,虽然专权贪污个人品德不佳,但改革政治功在社稷,所以总的来说是一忠臣。

严嵩坏名声是怎么得来的

严嵩被《明史》列为明朝六大奸臣之一,后世流传的故事、改编的戏剧和**里,他也一直是以奸臣的形象示人。但其实,严嵩有不少评价是错误的,而且也有许多优点。那么严嵩如此恶劣遗臭万年的名声是怎么得来的呢?

首先,来自他权力斗争的对手。严嵩专权二十年,铲除了不少异己,也树立了许多政敌,比如徐阶。徐阶不仅是严嵩倒台的幕后推手,据说也是让他儿子严世蕃罪名成立而被斩首的策划者。而他想要斗倒严嵩,谋取更大的权力,就必须泼脏水。所以他们对严嵩的指责和批评,往往是有夸张和诬陷的地方。

其次,来自文人的指责和辱骂。文人需要赢得名声谋取官位,除了自己写出一首好诗、好文章之外,还有一个方式就是批评恶人来树立自己正义的形象,而严嵩是一个不错的对象。儿子啊众多骂严嵩的文人里,骂得最凶的是王世贞,他为严嵩写的传记里对他极尽指责,此外据说以严嵩儿子严世蕃为原型的小说《金瓶梅》也是出自他手。

然后,来自清朝朝廷的贬低。清朝刚建立,汉族对满族统治的反感还很深。清廷为了使汉族文人士大夫服从统治,一方面大兴文字狱,另一方面就是寻求与他们的相似处。为了减轻抵触,清廷就拿明朝来说事,把严嵩定性为奸臣加以贬责。

最后,来自百姓的不知情。严嵩的故事和小说在民间各种流传,然后又被改编成戏文搬上舞台,不明2真相的百姓听着故事看着戏剧,里面严嵩奸臣形象也慢慢就深入人心。

明朝严嵩

严嵩是明朝六大奸臣之一,嘉靖年间独揽大权二十年。严嵩终其一生,靠讨好高官和皇帝获得官位,靠铲除异己增加权力,靠结党营私敛财,最后因为一个道士的一句话而被削去官产,无处安葬,弃尸荒野。

严嵩的戏剧性出场

起初,严嵩只是翰林院的一个小官,做了十年的成功。之后,严嵩巴结他老乡的老板夏衍,在他的推荐下升到了最高层。之后,他被调到北京,在那里见到了皇帝这个高官,甚至还入了阁。但严嵩身居高位后,开始忘恩负义,诬陷谋杀夏衍,力劝世宗罢官,最后把他的尸体踩得更上一层楼,成为内阁首辅。

除了巴结夏衍,严嵩更会讨好的其实是皇帝。世宗痴迷道教,喜欢炼丹等长生不老之术,于是严嵩爱上了它,不遗余力地修建宫殿供皇帝斋戒,并花费大量精力撰写皇帝喜爱的清词,因此也被称为“清词宰相”。就是因为他知道我的心善于取悦,所以他能在敏感多疑的嘉靖皇帝身边保持他的好感这么久。

严嵩大权在握,儿子和党羽准备不足,横行霸道。他们为了个人利益不断组建政党,并通过腐败和卖官等各种手段赚钱。严嵩的儿子严世蕃曾夸口说,朝廷不如他富有。

最后,掌管朝政20年的严嵩突然失宠,罢官抄家,原因不过是一个道士对皇帝说的一句话。

严嵩是怎么死的

562年,严嵩被弹劾,明朝嘉靖皇帝终于下令免去严嵩的一切官职,并勒令其返回故里。几年后,他被剥夺官职,贬为庶人,家财全被抄。1567年,他在贫穷和疾病中死去,最后处境悲惨。

电视剧中的严嵩

一开始严嵩只是被砍断,世宗也不想让他死,但最后他又减了罪,导致了他最后的死。而第二次犯罪的诅咒落在了他的儿子严世蕃身上,这意味着他受到了儿子的牵连。

当严嵩下令罢官回国时,他的儿子和党羽也被派往边疆。然而,没过多久,严世蕃一行人就逃回了老家。此后,严世蕃和他的党羽罗龙文等人抓获江洋大盗等不法分子,他们横行乡里,为非作歹。于是,又有人来弹劾严世蕃,针对他的两大罪名是作乱和传播倭寇。这两项罪名正是世宗嘉靖最痛恨的,于是严世蕃的斩首被带了进来,连他的父亲严嵩也牵连其中。原来,严世蕃的心腹罗龙文本身就是仇人的亲戚,他们的亲密接触自然成了恨严嵩一家的人的把柄,甚至多了一个故意作乱的罪名。

严嵩被剥夺家产后,无家可归,穷困潦倒,晚年得重病是常事。因此,一直生活在别人墓地的严嵩于1567年去世,享年87岁。据说,他临终前写了两句话:“我这一辈子,都是为国尽忠,但我一直是为国尽忠,我也告诉过别人是非”。他死后,严嵩下葬无棺,无人敢悼。直到万历年间才下葬。

严嵩墓

严嵩因为被弹劾,被罢官,回到故土。后来,他受到儿子严世蕃的牵连,被剥夺了家庭财产。最后,他于1567年在贫困和疾病中死去。据说死后无棺,无人为之哀悼。直到张万利居正下令将它埋葬。因此,严嵩的墓地应该在他的家乡——江西分宜县。

严嵩墓碑

据史书记载,“严嵩葬于蛇形白野”,其家谱亦是如此。在汾西县,有个地方叫白田村,也确实有座山叫蛇,所以就有了有记载的眼颜宋墓。据说墓地里曾经有一个大理石墓碑和一个亭子。建国前,严家每年都会到严嵩坟前祭拜,严嵩晚年侍奉他的孙子也葬在这里。然而只剩下一个深洞,说是1957年墓地被盗挖。但据当时在场的老人说,发掘后里面只有几块木板,所以这个严嵩墓应该是假墓。

2005年,在严嵩祖坟所在的枣林山上,发现了大量刻有“巧姐寿乡墓”字样的榫卯墓砖,累计大小70多块,以及一个高大的无头石像。这样的规格,严家所有人只能是严嵩。发现这些遗物的不远处,就是严嵩的祖父严济的墓地。

据说严嵩被勒令回家,为了不牵连家乡人,所以一直住在爷爷的墓地里。所以有可能严嵩真正的墓在他祖坟所在的枣林山上,记载的墓地是他制造的假象。此外,各地还有一些

严词

严嵩除了是位实力派大臣,在文学方面也颇有造诣。他一生著述甚多,有文集、诗选、手稿、奏疏等数十部,共计200多万字,其中诗歌1300多首。他的诗最著名的是清词,被称为“清词宰相”。

青瓷

青瓷,道士在举行斋戒仪式时,在天上玩耍或召唤神灵的符文,因用红墨水写在绿纸上而得名,所以也叫绿印。后来文人写青词多了,青词逐渐成为一种风格,不再只是道士的专利。清词的主要特点是形式精巧,辞藻华丽,所以一般是四言六语的骈文。

清词在唐代非常兴盛,明初朱元璋禁止,但好景不长,尤其是嘉靖年间。嘉靖皇帝信道教,所以很喜欢绿字。凡是写绿字写得好的文人,都可以得到他的重用。清词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文体。据说,在所有的绿字中,嘉靖最喜欢的是的对联,“洛水玄鬼初呈瑞,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与道相连,道合本尊,情真意切。山双吉,男唱六,女唱六,六,六,三十六,名闻于天,生嘉靖帝,寿长。”

严嵩刻苦学习清词以拍皇帝马屁,因擅长清词而受到皇帝的青睐和重用。然而,据说严嵩被皇帝称赞的艳青词实际上不是他自己写的,而是他的儿子严世蕃写的。

关于“《锦衣之下》中的严嵩最后结局和历史真实结局是否有出入?”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慕安]投稿,不代表溟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mingyu.com/jingyan/202507-8393.html

(19)
慕安的头像慕安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慕安的头像
    慕安 2025年07月28日

    我是溟宇号的签约作者“慕安”

  • 慕安
    慕安 2025年07月28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锦衣之下》中的严嵩最后结局和历史真实结局是否有出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锦衣之下》中的严嵩最后结局和历史真实结局是否有出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

  • 慕安
    用户072810 2025年07月28日

    文章不错《《锦衣之下》中的严嵩最后结局和历史真实结局是否有出入?》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