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的代表人物

孙中新,1852—1930年,代表作《小姑贤》、《后娘打孩子》等。

时殿元,1863—1948年,代表作《王小赶脚》、《王汉喜借年》、《白蛇传》等,绰号“时鸭兰”,戏谚“听得鸭兰唱,饼子贴到门框上”。

崔心悦,1864—1946年,工青衣、花旦,代表作《王小赶脚》。

崔心庆,1866—1944年,同乐班、共和班著名琴师。

武春田,1869—1946年,同乐班、共和班著名琴师,车李班、范杆班创始人。

谭明伦,1880—1960年,参与创设了[四平][二板], 戏谚“听说谭明伦上了台,顾不得穿那袜子鞋”,绰号“五顶网子全戴” ,吕剧音乐的改革者。

宋立修,1883一1960年,工老生、小生,师承时殿元,共和班主要演员,“矮子功”一绝,代表作《潘金莲拾麦子》。

崔宝善,1884一1960年,工老生,师承时殿元,共和班主要演员,前秦班创始人,人称“铁嗓子”。

薛金田,1901—1973年,师承谭明伦,攻花旦、青衣,人称“小谭明伦”,代表作《兰瑞莲打水》、《秦雪梅观画》、等,戏谚“听到旺相唱,饼子贴到门框上”。

郭福山,1900-1960年,师承谭明伦,吕剧“三座山”之一,人称“大将郭福山”,在《秦雪梅观画》一剧中扮演的商林有“活商林”之称。

李同山,1901年生,师承黄维范,攻小生。黄家班主要演员,吕剧“三座山”之一。

田寿山,师承谭明伦,攻老生。黄家班主要演员,吕剧“三座山”之一。

张荣重,1902—1986年,师承谭明伦,主攻青衣、小生,人称“小谭明伦”代表作《小姑贤》、《坐楼》、《秦雪梅吊孝》等。

时克远,1902—1979年,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艺名“脆甜瓜”,师承时殿元,又师谭明伦,工小生,鲁声琴剧团创始人,代表作《梁山伯与祝英台》、《光明大道》、《姊妹易嫁》等。

张传海,1905—1979年,工老生,创造了[反四平],人称吕剧“谭鑫培”,博兴县吕剧团创始人。

李同庆,1911—1972年,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工彩旦、文丑,师承薛金田,鲁声琴剧团创始人,代表作《逼婚记》、《空棺记》等。

侯振南,1911—1981年,义和班主要演员,鲁声琴剧团创始人。

于廷臣,1918—2001年,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主工小生,艺名“筱白孩”、“大眼”,鲁声琴剧团主要创始人,代表作《光明大道》、《王定保借当》等。

张艳芳,1940-1995年,吕剧表演艺术家,师承于廷臣,生旦净丑无所不精,1949年从艺,人称“九岁红”、“小老艺人”,代表作《小姑贤》、《鸿鸾禧》、《逼婚记》等。

刘梅村,1914一1977年,著名导演编剧,山东省吕剧团主要创始人,代表作《李二嫂改嫁》《穆桂英》等,挖掘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尚之四,1921-2001年,著名导演,山东省吕剧团主要创始人,代表作吕剧《李二嫂改嫁》、柳子戏《孙安动本》等。

林建华,1930年生,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工青衣、花旦,“吕剧三杰”之一,1951年从艺,代表作《井台会》、《小姑贤》、《鸿雁传书》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郎咸芬,1935年生,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工青衣、老旦,“吕剧三杰”之一,人称“吕剧皇后”,1953年从艺,代表作《李二嫂改嫁》、《苦菜花》,曾获金唱片奖、文华表演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李岱江,1933年生,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工小生,“吕剧三杰”之一,1953年从艺,代表作《借年》、《井台会》、《小姑贤》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张斌,1929-1968年,著名吕剧作曲家,初工小生,1951年从艺,代表作《李二嫂改嫁》、《蔡文姬》、《打金枝》等。

刘奇英,1922年生,著名编剧,代表作《光明大道》、《沂河两岸》、《丰收之后》等。

王俊英,1928年生,工老旦,代表作《两垄地》、《李二嫂改嫁》、《半边天》等。

杨瑞卿,1930年生,工老生,代表作《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半边天》等。

李渔,1932年生,曾工小生,吕剧作曲家、著名琴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钱玉玲,1934年生,工花旦、彩旦,代表作《拾玉镯》、《王定保借当》等。

王永昌,1935年生,吕剧作曲家,代表作《红雪》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丁博民,1935年生,吕剧作曲家,代表作《双玉蝉》等。

苏智,1934年生,著名吕剧作曲家,代表作《玩会跳船》等。

刘艳芳,1935年生,吕剧表演艺术家,工花旦,代表作《借年》、《姊妹易嫁》等。

郭丽华,1938年生,吕剧表演艺术家,工花旦,代表作《小姑贤》、《刘海砍樵》等,戏谚“三天不喝茶,也看郭丽华”。

王筱梅,1940年生,吕剧表演艺术家,工花旦,曾拜师荀慧生,代表作《陈三两爬堂》等。

王世元,1942年生,工小生,代表作《姊妹易嫁》,吕剧导演,代表作《苦菜花》。

董砚萍,1945年生,工闺门旦,代表作《桃李梅》、《姊妹易嫁》、《杜鹃山》等。

郎门群钗:高静、胡静华、刘玉凤、杨春梅、秦霞、赵秀敏、史萍、赵静、吕淑娥、吕学芹

林派传人:郭爱琴、李君、王淑芝、韩美、郭清清

李派小生:李肖江、荆延国、张小忠、王增旭、张美娟、王鸽

十大名家:高静、李萍、胡静华、刘玉凤、杨春梅、史萍、荆延国、董家岭、李肖江、孙英杰

十大演员:吕淑娥、赵静、王美霞、孔令文、盖勇、郭清清、李霄雯、张明霞、张青

梅花奖演员:高静、焦黎、刘玉凤、吕淑娥

文华表演奖演员:郎咸芬、董家岭、高静、龚鲁阳

中国戏剧节表演奖:李萍、高静、孙英杰

中国艺术节表演奖:柏绪民、史萍

文华作曲奖:栾胜利、丁博民

刘兰芳老师,说书大师、有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着名评书演员、国家一级演员、老评书艺术家、曲艺表演艺术家、曲艺名家。

说书 、讲古 、劝人方几句话便是风云过眼,再举扇又是市井千年,评书是陪伴百姓生活再亲切不过的传统艺术,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说书人闪亮登场。自上世纪70年代末起一位女性评书演员逐渐以独具魅力的说演风格贴合时代的艺术形象站上神州舞台,成为几代人共有的文化记忆,她就是刘兰芳。

杨呈田老师是伯乐,有一次刘兰芳她到许长好茶馆听书,就听的杨呈田老师的《杨家将》,他就发现有个小姑娘在这听书,就问叫什么,她说我叫刘淑琴,你干嘛学说书,她说学,那我见见你母亲,他跟她母亲当时怎么说的她不知道,后来告诉她了,他问她母亲说,叫你的孩子到鞍山曲艺团去吧、那里正招收学员、你乐意吗,她母亲特别高兴,因为家里特困难还有弟弟妹妹一大堆呢,生活很艰难、走一个人就少一口人吃饭。

自己就是因为生活困难中学二年毕业,没上三年就辍学了,也就是为了说书,就这样带着狗脖子粗的个行李卷丶也没有什么衣服、就到鞍山曲艺团了,从此就进入了鞍山曲艺团当学员,到那就如鱼得水了,因为有二十多个学员都在那学习,唱二人转的、唱大鼓的,西河的还有说评书的,应该说感谢杨呈田老师给她这么一个机会,要没有那个机会进曲艺团自己也没有今天。

素有评书之乡美誉的鞍山为刘兰芳艺术生涯的起步提供了难得的社会土壤。王俊明说:“他们鞍山市曲艺团是在1956年建团,建团的时候正是在国家经济形势最好的时期,那他们鞍山也不例外,鞍山因为是祖国的钢都,是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所以鞍山有14万产业工人,所以鞍山当时的经济形势也是非常好,这样良好的经济形势促进了我们文艺的发展。

刘兰芳天资聪慧、博采众长,16岁便正式登台,从心里感谢鞍山曲艺团的说书的老师,说书这行你得有个前提,过去很保守,他不教,都是一个老演员一辈子琢磨出这部书是自己的底活,也就说到哪都能够赚钱,有观众。

你说我是艺术家不行,没有听众,你吃什么呢,他就指着这个吃饭,所以轻易不教,有那么句话“宁传十锭金,不传一口春”,就是说我给你拿个十块二十块不要紧,那阵不能那么论,就是说几毛钱和一块两块的可以,不教你业务;唯独鞍山曲艺团可以随便听书,他们有五个茶社,每天有三工演员、就十五个说书人你随便听,过去是不行的,你听书往外撵你、就告诉他出去吧、不许进来。

不但随便听,而且谁问到谁都教,说书里分唱西河大鼓还有评书,唯独自己就一个唱东北大鼓,鞍山曲艺团虽然也上百人,只有一位老师唱东北大鼓,就是她的女先生叫孙惠文,那么指令将来她就听她书,弦师也一个,盲人阎春田,由他给她吊嗓子,她听孙老师的书,可是学习怎么办,集体有一个教师就是赵玉峰师爷。

鞍山曲艺氛围十分浓厚,评书演员经常受邀到电台录制节目,在年轻一代评书演员里已有小成的刘兰芳很快就被电台编辑李喜元选中、参与一些短段的录制。李喜元言:“当时到电台,书场说书它跟广播评书不一样。广播评书它有个条件,它局限性比较小,要求比较高,因为广播评书是听觉性艺术,只见其声不见到人,它不是像评书演员在舞台上,舞台上讲究手眼身法步,都可以比量比量。

那广播是靠语言来化妆、比较难些,最主要是声音化妆,声音上得比较好,所以当时选几个年轻人、声音都比较不错,特别当时刘兰芳声音比他们都强一些。因为从自己个人来看,感觉她声音气质好、说话清楚。

70年代末,李喜元再次找到刘兰芳准备录制一部传统长书《岳飞传》,录制新书得先有底稿,说书大家杨呈田所教的书道子多有散佚,民间关于岳飞的资料零散多样、版本众多,不足以支撑电台录制,刘兰芳决定重新编写《岳飞传》,面对浩泛的资料,刘兰芳的丈夫王印权当仁不让两人决定一起编纂新书。

王印权年长刘兰芳四岁,是著名快板书大师李润杰的高徒,为了支撑妻子的评书事业,多年来王印权牺牲了自己大量演出机会甘当人梯、从旁协助。王印权说:“他们找了一些当时两宋农民起义的书,和岳飞有关系的他们找了一些资料,给刘兰芳再回忆当初跟老师怎么学的,这样重新要编书,就这样经过这个努力他们就把提纲写出来,这个提纲就和原来跟老师学那个又不一样了。

因为她老师学的时候那个原本里面还有一些封资修的东西啊,还有一些污蔑农民起义的、一夫多妻的、还有一些迷信色彩的东西,他们重新就把它经过加工整理,大致呢经过了四个方面的工作,删丶改、补、移,删掉一些不能说的,还有情节很好、他们就把它改一改;还有补,补充。是原来在岳飞这一生戎马生涯当中还有没写到的他们经过查资料他们把它补上。还有的移,移是移植,就其它的艺术形式他们把它移过来放到评书里头。

王印权与刘兰芳从图书馆旧资料里找来《说岳全传》增删补移、完善内容,为了跟上录制的进度两口子每天都要分上下半夜倒班赶工,第二天一早,刘兰芳带着经王印权润色定稿的梁子直接去电台录书。“夫妻俩忠厚老实、和睦邻里,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他们是有求必应,老来得子、取名岳飞字鹏举,办满月那天亲戚朋友街坊邻居都来吃酒贺喜,大家正在吃酒。忽听街上有人高喊,不好了…”夫妻二人的通力合作终于迎来收获的时刻,1979年9月从鞍山电台起步全国有六十多家广播电台播出了刘兰芳的《岳飞传》,刚满36岁的刘兰芳借助天时、地利、人和一书成名天下知。

自己认为她的书在舞台上、书台上精神气质无论从表演的语言和她表演的内容都比较清新刚毅,不是感觉从坟墓里挖出来瓜皮小帽、长袍马褂,同样是历史故事、同样是传统题材、传统节目在她的口里面感觉到比较清新、比较刚健,是立起来的、拔起来的,拔地而起的一座山峰,是有精气神的一种创造,不是那种趴着的、瘫着的、亦步亦趋的,然后被动的消极的去转述、仅仅说把这个我们过去传统的词背出来或者把那个东西讲出来。"

第一感觉她的口风语言、语气、声音造型女性型这点很强,她就一下子跟男性就分开了,而男性可能更注意内在的质感,对语言本身的打磨不太讲究,一般来说至少不是过分的去讲究,但是你看刘兰芳说评书,她那个声音、语言、语流、语速、语气、语势、语音、语言韵味比较美,叫舞台腔足足的、杠杠的感觉,所以任何时候听她说书,一张嘴一听声音,当然她的声音太有特点了,声音非常好听。

“南宋时期金宋两国在爱华山前展开一场殊死战斗,大金国四郎主完颜兀术…"手眼身法步,严喜缓谐逗,每份凭语调,举止看性格。《岳飞传》出场人物众多,刻画角色时的动作说演,文臣武将的身法尺度刘兰芳都会充分考虑到女性演员的分寸与火候。

自己是说女人说东西跟男人不一样,要说那个武老二那个、很多东西,那是我们认为就女人就少,女人的语言有限,吃亏啊,男的说热热闹闹一个包袱哈哈一乐,一笑三迷糊,女人就不行,专凭说功很有难处,但是一个行业有一个业的行规,应该恪守行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哪怕是瞬息间不太会被注意到的一个眼神,她都绝不放过,往哪看、看多远,全有讲究。刘兰芳徒弟王双凤说:“她的一招一式,她说你看你的手,顺着手你要手这么指,你的眼睛就顺着你手的方向往前看,你不能看着你手,她说你看、她说眼睛、再一看,往远处,你仿佛就看见了东西,但是你要看手、你看你的眼睛就很短浅,她说你在表演有的时候就是一个眼神、一个神韵这个神态。”

本文来自作者[皇甫奇]投稿,不代表溟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mingyu.com/changshi/202508-18835.html

(14)
皇甫奇的头像皇甫奇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皇甫奇的头像
    皇甫奇 2025年08月15日

    我是溟宇号的签约作者“皇甫奇”

  • 皇甫奇
    皇甫奇 2025年08月15日

    本文概览:孙中新,1852—1930年,代表作《小姑贤》、《后娘打孩子》等。时殿元,1863—1948年,代表作《王小赶脚》、《王汉喜借年》、《白蛇传》等,绰号“时鸭兰”,戏谚“听得鸭...

  • 皇甫奇
    用户081502 2025年08月15日

    文章不错《吕剧的代表人物》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