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补全唐代诗人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句白日放歌须纵酒”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补全唐代诗人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句白日放歌须纵酒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全诗如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注释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1.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2.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3.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4.涕:眼泪。
5.却看:回头看。
6.妻子:妻子和孩子。
7.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8.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9.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10.放歌:放声高歌。
11.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12.青春:指春天的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景色相伴。
13.作伴:与妻儿一同。
14.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15.便:就的意思。
16.襄阳:今属湖北。
17.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意思是: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出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扩展资料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于公元763年的春天,杜甫那时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词鉴赏
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这一句是用妻儿的欢欣来衬托诗人的欣喜之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紧承上联从生活细节上细致的刻画了诗人的狂喜。“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本诗主要叙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十分的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的事。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关于“补全唐代诗人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句白日放歌须纵酒”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邝长永]投稿,不代表溟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umingyu.com/changshi/202507-10459.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溟宇号的签约作者“邝长永”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补全唐代诗人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句白日放歌须纵酒”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补全唐代诗人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句白日放歌须纵酒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文章不错《补全唐代诗人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句白日放歌须纵酒》内容很有帮助